【摘要】现如今,不管打开网页新闻还是新闻报纸,养老话题都占据着一定的版面,社会对养老问题越来越关注。在如何养老备受关注的同时,养老方面的医疗保障和服务问题或许更加值得注意。
老年医疗,急需绿色通道
家住北京市海淀区某机关大院的79岁的张爷爷,去年秋天突发脑梗死,老伴及时拨打了120急救电话。救护车来了,但不管抬人,子女又不在身边。万般无奈,老人只好忍痛自己挪着步子下了楼。到医院后,又等病房,三天后,他不幸离开了人世。
“如果能抬下楼,如果能很快住院治疗,父亲也不会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更不会那么早离开。”她女儿事后说。
事实上,我们老年医疗服务的的确确没有准备好。2013年2月,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披露说,我国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场所总量明显不足,保障体系发展失衡。全国老龄办的数字显示,截至2013年底,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到2300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达到3750万。
老龄化步伐的加快,老年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老年人对医疗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随着现在的医学科室的细分,看一次病要跑多个科室,排队挂号、检查、化验、取药,让老年人苦不堪言。
一些专家建议,要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绿色通道。全国老龄基金会副会长台恩普说,国家应鼓励和支持医疗机构开设针对老年病的专科或者门诊,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提供急救、治疗、护理、康复、预防保健、心理疏导等综合服务。这些科室还要进行无障碍改造,病房卫生间要实现无障碍化。除此之外,要充分发挥志愿者作用,为老龄患者提供绿色的健康通道。
重视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建设
在2014年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上,世界卫生组织老龄化和生命历程处处长约翰·比尔德博士指出,中国应对老龄化应当转变“重医院、轻社区”的观念,发展社区医疗应成为健全老年人医疗保障机制的重点之一。
来自国外的一份统计报告表明,在欧美国家,家庭医生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主体。发达国家的医生50%有在社区医院里服务的经历。但在中国,社区医院的发展尚待时日。
北京通州区的武夷花园是拥有10多年历史的金牌社区,其中牡丹园、紫荆园、月季园小区有3000多户居民,但连个社区卫生室都没有。前不久,80岁的周大爷重感冒,需要输液,只能坐公交车到城里的潞河医院去。“这点小病也要奔波,路远不说,儿女们工作忙陪不了我,万一不慎摔倒了,又给他们添了麻烦。”他说。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社区医疗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指出,一些社区医疗机构硬件匮乏、设备陈旧,甚至所处的外部环境也很差,影响了居民就诊信心,并且许多社区医疗机构业务单一、技术水平偏低,普遍缺乏全科医生和高级人才。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认为: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发展社区医疗和家庭医生,服务照顾空巢老人、失能老人,解决老人的就医难题,也可以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的矛盾。
临终关怀缺口巨大
临终关怀医学和临终关怀医院,20世纪60年代中期诞生在英国。目前全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约8000个临终关怀和舒缓治疗机构。
但是,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据调查,提供临终关怀服务,主要以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为主,机构和容量都极其有限。2012年11月,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李宝库在杭州闭幕的全国“爱心护理工程”工作会议上说,到2015年末,中国将建成超过600所具备临终关怀功能的养老机构,以应对目前中国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和失能老人难以照料的难题,这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慧择提示:在已经结束的两会上曾有些代表和委员建议将“临终关怀”险种纳入到医疗保险中,只要这样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才能得到切实可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