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入市方案今日结束公开征求意见,预计将有约两万多亿元资金“整装待发”进入投资运营。新规全面解除了“养老金不能投资股市”的紧箍咒。同时,新规也给养老金入市设定了一条“红线”: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基金资产净值的30%。然而,面对国内剧烈震荡的股市,万亿“养命钱”的入市恐怕仍然难以令人放心。
实际上,养老金入市的初衷显然不是为了当股市里的炮灰,而是希望实现保值增值。相比躺在银行里睡大觉,忍受低利率甚至负利率对于“养命钱”的不断蚕食,养老金入市其实未尝不是个更优的选择。
即便是出于让“养命钱”不缩水的角度出发,为养老金拓展更多的投资渠道,其实都大有必要。事实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养老保险基金,无论是政府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还是企业私营保险基金,都有相当比例投放到资本市场中去。例如,1993年美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有52.13%投资于股票;英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有79.02%投资于股票;日本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有29.19%投资于股票;加拿大这一比例则为35.46%。既然如此,中国的养老保险金凭啥就不能享受资本市场的收益,而只能在负利率中“缩水”呢?从这个意义上说,养老金入市分享经济发展的收益,单从拓宽养老金投资渠道本身来看,其实并无问题。
但是养老金入市如何防范风险,防止保值不成,反而“开着奔驰进去骑着单车出来”,显然需要必要的监管机制,而养老金账户的持有者,更应对自身账户的投资情况拥有知情权。在这方面,尽管国外养老金入市的确也是惯例,但在相应的机制建设上,却也同样相当完善。例如,在澳大利亚,每个人都会有个人养老金账户,可以自由选择养老金公司来管理养老金投资。很多人不愿自己操心也不太懂投资理财,雇主就会使用公司选的养老金公司替员工管理养老金。而养老金资本渗透到澳大利亚各个行业,掌控着大量上市与非上市公司、房产项目、基础设施资产等。无论澳大利亚哪一个行业蓬勃发展,都会以提高养老金公司投资收益的方式,将相当一部分经济利益回馈到普通民众手里,以保证财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循环。而在加拿大,养老金则是最重要的老人福利,一半以上的加拿大老年人靠养老金为主要收入来源。这部分养老金实际上属于养老者本人,政府是“代为保管”,不得擅自动用,“投资理财”仅限于最普通的定存,任何用途变更都要经过复杂的报批和立法程序,而购买股票等高风险投资,则更是大忌。即便是可以“入市”的由专门基金负责运作、投资的私人养老金计划,是否“入市”的选择权不在政府,也不在基金的经营者,而在养老者本人。
可见,养老金入市,当然可以有,但资本市场的成熟与完善,无疑是个必需的前提。而在养老金入市的过程中,确保养老金账户的透明,尊重账户持有人本人的意愿、选择与知情同意权,更应成为养老金入市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唯此,万亿养老金的入市,才能让人放心。
慧择提示:由于近年来养老金的持续缩水,成了保监会的一块心病,此次养老金入市或许能解决保监会的这一难题。养老金在入市之前,必须建立严格的监管体制,养老金账户的持有者应享有之情同意权。在这一系列措施实施之后,万亿养老金的入市,才能让人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