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体制改革存在问题一:医疗保障覆盖面缩小
改革以来,我国城乡社会医疗保障的覆盖人口范围不断缩小。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表明:城市享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口比例为30.2%、公费医疗为4.0%、劳保医疗为4.6%、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占5.6%,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的占44.8%;农村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比例为9.5%、各种社会医疗保险占3.1%、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占8.3%、没有任何医疗保险占79.1%。换言之,近八成农村人口和近五成城市人口)))亦即全国近3/4的人口在遭遇疾病风险的时候无法得到政府的扶助。如果我们综合比较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的资料就发现:城市医疗保障覆盖的城镇人口从1993年的70.9%下降到1998年的49.8%和2003年的43.0%;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率从1993年的5.8%下降到1998年的4.7%和2003年的3.1%。
医疗体制改革存在问题二: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
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享受的医疗服务差距越来越大。1982年到2001年,城镇医院床位数从83.2万张增加到195.9万张,涨幅为135.3%,而农村医院床位则从122.1万张下降到101.7万张,降幅为16.7%。贫困地区和富裕地区的差距也在扩大。1982年,按每千人拥有的床位计算,最高与最低(上海和广西)之比为3.1B1,至2001年,最高和最低(北京和贵州)之比已扩大至4.2B1。医疗制度改革后,城镇居民中的一些弱势群体也脱离了基本医疗保障,这些群体的生老病死基本上由个体或家庭承担,而恰恰是这些群体承担能力极其有限。不同社会成员医疗卫生需求的实际被满足程度,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严重地两极分化。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的评估排序中,中国列188位,在191个成员国中倒数第四。
医疗体制改革存在问题三:医疗服务价格迅速攀升
医疗改革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医疗服务价格的增长及卫生费用的增长极为迅速,大大超过了GDP和居民收入增长幅度。据测算,从1989年到2001年,按当年价格计算,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393%,而在同一时期,平均每一门诊诊疗费和日均住院费则分别增长了965%和998%。高昂的医疗费用使越来越多的人看不起病。2003年,我国患病人次数为50.8亿,与1993年相比增加7.1亿人次;因病就诊人次数为48亿,比1993年减少5.4亿人次。城乡居民中有48.9%的人有病不去就诊,29.6%的人应住院而不住院。许多人只要住一次院就会把全年的收入都搭进去还不够。贫困群体在遇到疾病时往往采取小病挺、大病拖的方式,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慧择提示:改革的道路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也没能避免这种情况,如果想要改善这种局面,政府首先应该加大医疗卫生事业的投资力度,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然后对对医疗机构实行分类管理,最后实行医药分家,从而促进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