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财务问题是关系到一个公司的生死存亡的关键性问题。业内人士称,目前养老地产尽管发展空间较大,实现财务平衡才是实现养老地产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只有实现财务的持续,才能保证养老地产项目能得到维持和发展。
据测算,即使在目前老龄化尚不严重的情况下,社会养老服务的缺口仍然很大,极度供不应求。当前养老床位总需求可能高达1000万张左右,而全国仅能提供342万张。今后老龄化较为充分时,初步测算2.02亿老年人口可撬动5万亿养老产业,可提供超过1000万个就业岗位,对养老产业的刺激很大。
但从项目收益情况看,由于养老地产的盈利周期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因此何时实现收支平衡成为项目成功的关键。“一般国际上养老社区的回报周期是10年以上,保险公司如果大手笔投资公建项目和配套设施,回报周期有可能长达20年以上。”一位业内专家说。
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也曾多次公开表示,养老社区项目周期大约是30年,其中前10年是不赚钱的,像泰康拿地盖养老社区用了5年,如果入住率要达到70%~90%可能又要三、五年。
对此,一位申银万国资管人士告诉媒体人,要实现养老地产的持续运营,有两个问题是必须要考虑周全的,一是如何实现财务平衡。财务上能够持续,才是养老地产项目能维持下去的决定性因素。二是如何才能服务到位。投资养老地产,既有开发建造过程中的硬件问题,也有物业服务方面的软件问题。这些方面都需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但必须考虑中国国情。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全国性的养老服务品牌。
中国老龄化正在加速,“银发经济”的春天正在来临。面对正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高端养老地产,除国内的险资企业与地产公司外,外资也早已虎视眈眈。
深圳国盛资本某执行董事告诉媒体人,以往由于政策准入方面的限制,外资养老项目少有成功,如2005年即高调公布的国际养老机构,上海(楼盘)国际医学园区的德国奥古新诺颐养中心,就因拿地受阻失败。但在目前政策环境下,境外资本很可能卷土重来。与国内资本相比,这批境外资本多拥有长期的养老社区发展和运营及经验,在中国投资建设的项目可以迅速进行复制。只要中国高端人群对其理念接受和认同,其商业模式取得成功的概率很大。这对于国内资本来说,具有很大的压力。
慧择提示:养老地产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要实现养老地产的持续运营,首先必须实现财务平衡,财务问题是养老地产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盈利促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