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优劣是并存的,对于银保渠道来说亦是如此,银保渠道一方面增加了险企的保费,另一方面的销售误导也在不断增多。银保渠道未来将如何转型,险企又会受银保渠道怎么样的影响呢?
4月1日已实施的银保新规主要从五个方面对银保渠道进行了规范:加强对低收入人群、老年人的保护;保障类产品保费收入不低于代理保险业务总保费收入的20%;家庭收入、投保人年龄、保费预算等条件合格者才可购买不确定型产品;继续禁止保险公司人员驻点销售;对销售全过程进行详细规范。
“新规对险企还是有一定影响的,最大的影响在于险企是选择主动调整还是被动应付。”一寿险公司副总裁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说道,“虽然银保渠道目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其在今后十年仍是险企发展的重要渠道之一,经营策略的不同选择会让险企在接下来一两年内产生分化。”
在多数险企“被动”对银保渠道按比例进行产品调整时,部分险企已从战略角度对银保渠道进行布局,划定专属细分市场,如友邦与花旗银行正式签署一对一排他性合作协议,拟专门为花旗银行客户量身定制保险产品。
而此前汇丰银行一直倡导的“整合银保模式”,目的也是通过银行保险的深度融合,将保险融入到银行的一站式财富管理服务中,进而针对客户的需求,提供相应的保险解决方案及高品质服务。近日,与汇丰银行签署了专属销售协议的中德安联就于4月1日推出一款专为汇丰银行高端客户定制的寿险产品。
据了解,中德安联推出的此款产品最高免体检保额高达500万元,为工作繁忙的投保人提供便利,同时一张保单两份保障,夫妻或亲子同时投保,可获得同样保障,相比两人单独投保保费节省40%左右。产品除满足高净值人群终身保障和财富传承外,还具备养老规划和保费豁免功能。
“2010年银监会出台相关文件规定银行只能和三家保险公司合作,这之后银行对保险公司的选择已经比较严格了,选择标准包括:业内评价好、资质优、实力强等等,之所以这样考量是因为银行一方面要考虑手续费收入,另一方面还要看保险公司能为银行客户带来什么。”一位小型寿险公司银保渠道相关负责人说道。
据了解,新规的实施虽然对险企销售的全过程都进行了规范,看似银行拥有的话语权更大,但在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中,手续费基本维持在原有水平,并未有太大改变。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6%到7%左右的银保成本已经是险企所能承受的极限,在此背景下,银行对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可能会有更多想法。
从早期的“大卖场”到之后的“一对三”,都不是利好银保渠道长远发展的最佳选择。
银保渠道刚出现时,一家银行会和多家保险公司合作,银行就相当于大卖场里的货架,任保险产品随意摆放,前端由保险公司驻点人员负责销售,后端由银行负责跟进、售后,这种方式的最大弊端是容易出现权责不清。
2010年银监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规定一家银行只能卖三家保险公司产品,且保险公司人员不得驻点,这就变成了需要保险公司给银行人员培训,前端销售由银行负责,后端服务跟进由保险公司处理,而银行在为客户做财富规划的时候并不一定要卖保险产品,二者诉求产生差异,也不利于业务开展。
虽然银行在银保合作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银行自身业务结构的调整,其对中间业务收入通道的铺设力度一直在加大,保险在其中的贡献度也不断提高。
据四大行2013年年报显示,工商银行净保险业务收入10.43亿元,较2012年5.37亿元增长约94%;农业银行全年代理保险新单保费达到953.85 亿元,实现代保险业务收入36.31 亿元;建设银行集团保险业务收入为68.97亿元,较2012年58.68亿元增长17.5%;中国银行集团保险业务利息净收入18.3亿元,较2012年的17亿元增长7.6%。
“虽然银行相比保险公司具有多重优势,但随着银行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客户相对于银行的话语权也在增加,之前多是银行有什么产品就向客户推销什么产品,而现在有的客户,特别是一些大客户,对自己的要求非常明确,这就要求银行和保险公司能通过迅速反应来满足客户要求,所以深度融合肯定是今后银保的发展趋势。”上述小型寿险公司银保渠道相关负责人强调。
慧择提示:我国银保渠道的转型要取得成功,需要银行和保险公司的通力合作,银行要培养自己的保险专员,保险公司在此可以为银行提供相应的服务来帮助银行培养保险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