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互联网保险的发展,目前网上各种保险产品层出不穷,娱乐宝等就是典型代表,这些互联网保险在受大众欢迎与青睐的同时,也受到了质疑声,那么互联网保险产品怎样才能不被质疑不被吐槽,互联网保险该如何发展?笔者认为互联网保险设计从消费者需求出发和用互联网的思维做保险这两种方法比较可行。
互联网保险噱头与收益齐飞
不难发现,目前在互联网上引起热烈反响的保险产品大多可分为两类:一是“名头”好,二是收益好。
还是来看娱乐宝,它由国华人寿《国华华瑞1号终身寿险(投资连结型)A款》产品构成,本金及其收益均不作承诺。每个电影产品认购起点为每份100元,每人限购2份;游戏产品每份50元,每人限购2份。每人累计购买金额不超过1000元,预期收益率为7%。
简单计算一下,娱乐宝最高收益仅为70元,还买不了两张电影票。我投资了《小时代3》,结果邀请我的朋友一起去看的时候,还得另外掏钱买电影票,也难怪它会被认为是玩噱头了。然而,相比普通的保险,恰恰是这类“噱头”产品更能满足网友猎奇的心理诉求,帮助险企打开互联网市场。但是,作为消费者,我们的疑惑在于,一个专注于让我们获得娱乐的产品,它到底还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保险?
而另一种受到网友拥护的互联网保险就是收益率动辄上千元的高收益理财保险。支付宝[微博]的元宵节保险理财产品6分钟销售8.8亿元的火爆场面仿佛就在眼前。投资当然是为了赚钱,保险公司用高收益来吸引消费者其实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保险,即便是理财险,却将最基本的保障功能放在收益之后,甚至依靠公司自己贴钱来保收益,这样的做法始终不是互联网保险发展的长久之计。
虽然我国互联网保险市场成长迅速,但却不得不承认,没有了高收益和噱头作为诱饵,互联网保险也只有在电商大促以及节日营销时才能火上一把。有保险业内人士感叹,在这样的桎梏中,互联网保险已经困得够久,是时候突围而出了。
互联网保险设计从需求出发
然而如何突围正是摆在险企面前的一道难题。此前,在“第十一届财经风云榜——布局保险业的深度市场化”峰会上,众多保险业大佬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和讯放心保运营总监张焘认为,保险理财产品之所以如此火爆,是在中国理财市场井喷之时,以低门槛、高收益、短期限的特点占了先机。但是,不得不清醒地看到,专业的理财金融产品将会逐渐比挂名保险的理财产品更有优势。所以,互联网保险的转型势在必行。在张焘看来,转型的第一步就是先将互联网保险市场做更彻底的细分。目前的互联网保险市场有很多都还没有去深挖,没有做细分研究以及定位。只有彻底细分、重新定位之后,才能找到客户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才能真正开发出这片蓝海。
当下,无论是传统的还是互联网上的保险市场,产品同质化问题都非常严重。尤其是在保险“触网”之后,网络使得无数差别不大的保险放在同一平台上,消费者更是无从选择。于是,在某一个独具噱头的产品出现后,大家蜂拥而上。因此,安联财险副运营官宋玄壁也提出,保险不能死守原来的方式,必须要创新。
需要分清的是,创新与打造一个噱头重新包装产品是两回事。宋玄壁强调,创新要跳出一些框框,但是不能过度。而什么叫真正的创新?是有客户需求来实际支持的,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需求。
综合以上观点,不难发现,无论是让保险市场细分得更彻底还是产品合理创新,其基础都是要满足消费者需求。说到底,抓住了消费者的眼球并不等于抓住了消费者的心,而从消费者需求出发设计的产品,才有可能从互联网上突围而出。
以互联网的思维做保险
就像互联网金融并不是把传统金融搬到互联网上一样,互联网保险更多的也应该是用互联网的思维来做保险。
用张焘的话来说,互联网就是一种“语境”,它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式。在保险行业中,信息不对称造成了消费者和保险公司的沟通不畅。互联网恰恰就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平等交流的语境,这是在启示保险公司,再不把端着的架子放下来,这块市场就没有你的立足之地了。互联网用户,即保险公司的潜在客户们,他们的地位越来越高,而提升客户体验,正是在设计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后,保险公司最需要做的事情。
在大数据时代,用互联网思维做保险也意味着将大数据运用到保险业中。尽管互联网在客户体验上对保险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同时它也为保险公司提供了“大数据”的便利。保险“触网”之后,要收集、整理、分析产品和用户数据较之以往相对容易,保险公司能更了解客户,而消费者也能在网上买到根据自身反馈的数据所设计的“定制”保险,可谓双赢。
然而,无论是收集数据还是转变姿态,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都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真正将互联网的思维运用好,并将其付诸于互联网保险的突围战中,确实是对保险公司不小的考验。
慧择提示:互联网保险从需求出发,真正设身处地为消费者考虑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及用互联网的思维来做保险,或许可以改变目前互联网产品受质疑遭吐槽的现状,互联网保险的发展也才会更加健康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