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国家社会保险制度不断改革与发展,医疗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一部分,其地位的重要性不容小觑,特别是社区医疗,社区医生走进普通居民家庭,建立医疗服务关系,是一种双赢的选择。社区医生医疗服务,到底该如何实现突破?
医生可以增加技术收入,居民可以获得优质服务,医患双方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如果有让人放心的社区医院,如果有像家庭医生那样的社区医生,社区居民自然会放心在家门口看病。从2007年开始,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已经陆续推行社区医生契约式服务。比如,2013年2月,西安市开始推行社区家庭责任医生。但是,在其他城市,社区医生契约式服务仍然在缓慢推进中。
实际操作不可一刀切
据统计,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体系80%以上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60%以上集中在三级医院,而80%的医疗需求在基层。
众所周知,如果现有社区医生制度能够普及,基层医疗能力能够增长,我国二级、三级医院的就医压力会大大降低。
2011年,国务院下发 《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规定,全科医生按签约服务人数收取服务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个人分担;在充分考虑居民接受程度的基础上,可对不同人群实行不同的服务费标准。
然而,据媒体报道,近年来,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地方仍然一刀切,服务费并没有按人头收取;差别化服务费很少落实;激励机制没有形成。这样一来,百姓虽享受了些免费午餐,但医生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服务的品质。
人才匮乏问题亟待解决
不仅仅是社区医生的服务质量不太高,而且社区医生的数量也偏少。
在已经推广社区医生契约式服务的西安市,不少社区医生反映,按照规定,社区内每万人配套3名到5名全科医生,即1名全科医生至少服务2000名居民。但实际上,一名社区医生最多与50名居民签约,再多了就实在顾不过来了,因为社区医生不但要为签约的居民服务,还要做好日常的医疗卫生工作。
社区医生数量偏少的症结之一,还在于相关人才的匮乏。西安交通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所所长高建民分析,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全科医学的教育体系,也没有相应的招生专业,这造成了社区医生全科医学素养普遍不够。社区全科医生以低廉的成本改善医疗条件,支持医疗保险健康运转,效益是非常高的。欧盟建议,全科医生所占比例,应该提高到全部医生的50%到60%。
根据高建民的介绍,在家庭医生较为常见的英国,每个医生必须接受5年的全科医学教育,毕业后进行3年到5年的见习,才能胜任家庭医生。而一旦进入这一职业,收入是比较可观的,一般比社会平均工资高出1倍到2倍。
相比之下,我国社区全科医生的待遇、职称晋升、生活条件等,都不能与大医院的医生同日而语。基层医疗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才问题,必须有很好的激励机制。
不仅仅如此,医生和居民的契约服务关系也需要科学固化。高建民认为,我国应该推进卫生立法,用法律的形式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全科医生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每位医生应该签约多少户居民,有了固定的契约服务,医患关系也会进一步拉近。
激励、放权都不能少
首都医科大学顾湲教授建议,契约服务要让社区医生与医保部门结成同盟,让他们成为医保经费的 “守门人”。
她解释道,要让全科医生了解并控制签约居民每年医疗费用总额,可以从每年结余的医保费用中获得奖励,这一调节杠杆必然使社区医生尽力减少浪费,保护签约者少患病、不患病或使其慢性病得以稳定控制。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石英建议,可以考虑建立一定的出诊收费机制,使得家庭医生的收入水平至少能够与大医院的专科医生持平。一个社区全科医生的签约居民应该在30户以下;医生收入水平高,工作强度尚可,就能吸引比较好的医生到社区服务。
除了激励机制以外,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亦不可少。在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李铀看来,社区医生契约服务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很重要。他建议,政府应管好准入、监管和购买服务。同时,应把服务权交给市场,将符合条件的民营医院、社区内大医院的医生、具备资质的个体诊所以及药店驻店医师等,都纳入社区医疗契约服务体系之中。
李铀同时表示,要把选择权交给老百姓,在卫生部门认定的服务提供者中,老百姓可以自由选择自己信任的医生团队,真正让社区居民可以“用脚投票”,以服务奖勤罚懒、存优汰劣,通过市场优化配置社区卫生资源。
慧择提示: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知道,社区医疗服务亟待解决,特别是社区医疗人才匮乏问题,激励放权不能少。更多社会保险资讯,尽在慧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