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意外保险意识淡薄
据了解,目前保险公司推出的短期旅游保险基本上都由旅行社代理销售。某保险公司团险部经理尚女士告诉记者,除了销售团体旅游保险之外,自助游的市民也可到保险公司购买相应的假日旅游保险产品,“考虑到很多人不会为了购买10元钱的保险专门跑一趟保险公司,所以我们选择由旅行社代理销售。但尽管如此,‘十一’前后旅游保险的销售额还不足千元。而个人来保险公司投保的几乎没有。”
此外,记者从长春市多家旅行社了解到,“十一”期间参团出游者中,购买旅游意外险的人数只能占到总人数的1/3左右,甚至在有些旅行社参加短线游的顾客中,购买旅游意外保险的连1/3都占不到。而且其中多数购买保险的都是因为参加会议有组织的情况下整体购买的,个人或者家庭选择买保险的寥寥无几。
按理说,与成千上万元的旅游费用相比,十几元的旅游保险费并不算多,出游者不应该拒绝才是。当谈到目前旅游保险不受青睐的原因,保险公司有关人士颇感无奈:“最主要的还是市民的保险意识跟不上。”据其介绍,许多游客对出行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存在侥幸心理,不愿意为旅游上保险,认为保不保无所谓。此外,由于旅游险种、保险业务办理的复杂性和对消费者欠缺旅游保险的宣传,使消费者对旅游保险的认识模糊,不少消费者分不清责任险和意外险,更不用说意外险各个险种之间的区别。
保险公司:风险控制水平较低
同时,保险公司对旅游风险的控制技术水平较低。大多数的旅游意外险只针对旅行社团体进行销售,而对于自助游的散客暂不承保。这是因为团体险可以使保险公司通过简单的承保程序为大量具有相同风险因素的人提供保险保障,而自助游旅游者由于身体素质、文化背景、旅行经历、旅游目的地各不相同,所以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为保险公司选择承保对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由于风险控制水平比较低,难以对旅游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所以很多保险公司旅游意外险产品都将被保险人从事潜水、跳伞、滑翔、登山、攀岩、探险、狩猎、蹦极运动、赛马、赛车作为责任免除条款,而这些风险系数较大的项目正是随着野外生存游、生态游日益流行的今天,旅游者们最希望得到保障的方面。旅行者异地出险,也对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技术提出了挑战:保险公司很难对旅游者受损的原因、程度进行调查,因此对事故的处理、事后的理赔造成障碍。
旅行社:低价竞争误导游客
针对旅游保险“叫好不叫座”的情况,某旅行社的吴经理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旅行社往往以“××元团费含旅行社责任险”低价策略吸引游客,使游客误认为不必再参保假日旅游险了。而据介绍,旅行社责任险的保险责任只包括旅游中由旅行社责任导致的意外伤害,保险公司的承保范围低于游客个人购买的旅游意外保险。在这种情况下,游客因为不了解具体差别,也就忽略了假日旅游保险的作用。
目前我国旅游保险的投保渠道主要有旅行社代理、机票点代售、网上投保3种方式,机票点代售的网点还不多,网上投保还未普及,很多保险公司采取一劳永逸的做法,与旅行社签订长期协议,由旅行社完全代理保险销售,所以旅行社代理成为最主要的投保渠道。但是旅行社代理旅游意外保险的积极性较低,这主要是因为,旅行社代理旅游保险是法律规定的一项义务,并不能为其带来利润,而作为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没有利润的业务自然得不到重视。此外,由于旅行社人员对旅游保险专业知识的缺乏,使其很难向旅游者做详细准确的说明和推荐合适的险种,所以限制了旅游者的购买热情。
专家人士:要“货比三家”
目前,市场上的旅游险品种繁多,市民出游前在投保旅游意外险时,要注意“货比三家”。有关专家以境外旅游意外险为例,指出市民在选择旅游险时,留意保险公司推出的境外旅游险在分项责任的赔付方面是否有限制。如投保某保险公司的境外旅游险,境外救援责任涵盖紧急医疗转送、住院治疗、门诊治疗、儿童住院期间家长陪同住院、病情好转后回国、遗体转送回国等多项保障内容,总保额为40万元。但该保险公司同时规定各项责任的限额,如医疗转运不超过3万元,紧急就医不超过2万元。也就是说,40万元保额只是分项责任保险的累计,并不意味着只要一出险,就可以享受40万元保险赔付。
在赔付费用方面,消费者购买时一定要看清医疗费用是“提前垫付”还是“事后报销”。中国人寿的理财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所谓“事后报销”,是指一旦发生事故时,先由客户自行支付医疗费用,再向保险公司提出理赔,要求报销。这样,如果客户不幸在境外发生意外而产生住院等开销,需要先自行解决资金问题,要有足够的资金去支付意外所导致的全部费用。而“提前垫付”是指假如客户不幸发生事故后,住院费用等都由保险公司按照合同规定在保险额度内直接承担,不需要客户为了筹措资金而奔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