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3年多以后,华泰财险终于“等来了”两名同行掘金者。继华泰财险联手淘宝网于2010年7月推出退货运费险以后,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的网络购物退换货运费保险产品日前在京东商城上线销售,成为涉足该保险产品的第二批保险公司之一。与国寿财险同时和京东商城开展此项合作的还有人保财险公司。由此,涉足退货运费险的险企达到3家。
作为先行者,华泰财险的退货运费险经营3年多尚未走出亏损泥淖,而后继者国寿财险与人保财险是否以赢利为目标?事实上,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或许并不指望产品本身短期内实现赢利,甚至长期也只将“微利”作为目标,其更大的打算在于攻下广阔的网络保险市场。
卖家版退运险上线
刚刚去过的“双十一”当天,很多人体验了一把购物狂欢的感觉。据国家邮政局统计,当天全国产生1.8亿件快递订单。当天,华泰财险的退货运费险投保订单超过1.5亿笔,国寿财险的该险种订单也出现了一波小高峰。
至此,退货运费险领域出现了华泰财险之外的竞争者。“我们的产品是10月25日正式上线,不过前期由于系统磨合等问题,我们对购买范围进行了限制,目前的交易还没有完全放开。” 国寿财险北京市分公司重点客户部总经理段远翔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事实上,早在今年4月份,京东商城退货运费险的竞标结果已经出炉。当时,参与竞标的包括先行者华泰财险以及其他几家财险公司,最终,国寿财险和人保财险成功中标。中标者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系统开发,并占用了约半年时间。竞争机制被引入——国寿财险和人保财险属于竞争关系,京东商城会将两家公司的产品向商家介绍,然后由客户决定购买谁的保险。
不过,记者在京东商城挑选了一些商品,并没有发现是否购买保险的选项。对此,段远翔表示:“为了平稳过渡,并控制风险,目前我们只推出了卖家版退货运费险,买家从购买了该保险的商家采购商品,不仅可以免费退货,还可以免费换货。买家版将在下一步推出。”
记者了解到,两家公司的产品基础费率以及调整系数都不相同,对于那些出险率较低的商家而言,国寿财险的保费相对便宜,但如果商家出险率非常高,经过保费系数调整之后,价格可能会更贵。
而没能成功中标的华泰财险负责人认为,在竞标中,该公司在业务经验、企业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但是考虑到该产品的风险,其设计的价格相对较高。他表示,从华泰财险2010年推出退货运费险至今已有3年多时间,目前该产品仍未走出亏损经营的状态,公司会持续寻找退运险发展机会,但也会谨慎选择。
广阔的网络市场
事实上,退货运费险只是网销保险市场的一个代表性产品,财险公司涉足这一领域的用意不仅在于退货运费险市场本身,其更大的用意在于驰骋于网销保险市场的广阔天地。
据了解,退货运费险从投保到核保,再到理赔,都是依靠一套系统自动实现,尽管配备了一些在线客服人员以及事后监督人员,但系统投入比重更大。这也正体现了网络保险的大数据、自动化特点。新近开业的众安保险也表示,希望用数据来进行需求挖掘和产品设计,实现自动核保、自动理赔、精准营销和风险管理。
“在业务初期,我们并不要求赢利,从长期来看,我们的目标是微利。”段远翔表示,国寿财险将退货运费险作为网销渠道的重要创新产品,具有战略意义,对其赢利性要求并不高。他表示,任何一家公司都不会长期持续地经营一个亏损的险种,因此,从长期来看,必须略有赢利。同时,网络时代的产品,都非常透明,无论是保险公司还是网销平台都有很激烈的竞争,因此,以微利为经营的长期目标。他认为,退货运费险保费能给公司带来较大的现金流量,即使经营只实现微利,对公司也是很有意义的。更重要的是,国寿财险将来会有一系列的产品来开拓网销市场,而退货运费险的推出正是为了在典型产品领域有所建树,从而为网销市场这一盘大棋做铺垫。
不过,作为创新型保险产品,风险问题不可回避。“创新本身就有风险,我们对此有心理准备,也对风险有一定的容忍度,但我们也会采取多种措施防范风险。”段远翔表示。
据介绍,根据产品设计,预计国寿财险退货运费险的赔付率在80%-85%之间。率先推出卖家版保险,这样无论网络购物的消费者真假退换货,保险公司的风险都将被摊薄;同时,由于京东商城有自己的物流公司,因此卖家和物流公司联手骗保的现象将得到较好的遏制;此外,保险公司还会建立黑名单,对那些恶意骗保的客户将采取限制购买等措施。
业内人士认为,网销市场的发展往往超出常人想象,这其中的市场机遇和风险点都很多。在机遇方面,传统保险可以移植到网络渠道进行销售;同时,网络交易行为将产生诸多新的风险防范需求,从而为诸如退货运费险这一类的产品提供市场空间。而在风险方面,保险公司同样面临着竞争激烈、反欺诈手段欠缺等诸多风险,也可能出现一些现在难以预知的风险。机会的挖掘和风控手段的提升都需要在实战中完成。
慧择提示:退货运费险业务目前来说只有三家保险公司在经营。当网络保时代的来临让众人看到了一片蓝海,但是利润空间也许并不大。谁能在大数据时代取胜,谁能在小众市场深潜?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