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集中度微降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保险市场目前呈现几家大公司主导,众多中小型保险公司并存的格局。出于领导地位的大公司规模大,市场份额很高,其市场份额很可能是由于其垄断优势而形成的。不过,财险市场虽是垄断竞争,但竞争大于垄断。”山东财经大学保险学院一位教授如此分析当前的财险市场。
从全国的数据来看,今年前三季度,“老三家”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64.87%的市场占比与2012年同期的65.76%的相较,市场份额下降了0.89个百分点。
从具体的企业看,人保股份的市场占比从35.44%下降至34.90%,下降了0.54个百分点;平安财险的市场占比从17.80%下降至17.27%,下降了0.53个百分点;太保财的市场占比从12.51%上升至12.70%,上升了0.19个百分点。
谁在稀释“老三家”的份额?数据显示,保费前十位中“老三家”之外的其他7家险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外资财险公司仍然没有成为影响市场份额的主要因素。
保费前十位中“老三家”之外的其他7家险企,前三季度的市场占比从19.46%上升0.66个百分点至20.12%。前十家险企占市场总份额为84.99%。外资险企的市场份额为1.23%,比去年同期的1.22%相比,几乎没有动窝儿,仅上升了0.01个百分点。
由此,不难发现,财险市场的集中度下降除了缘自“老三家”之间的竞争因素外,还有“第二梯队”的发展对其市场份额的挤占,而外资财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对中资财险公司尤其是“老三家”的市场份额影响很小。
“老三家”京沪脚跟稳
具体来看,在北京地区,人保财险京分的市场份额从30.98%上升至32.38%,上升了1.4个百分点;平安财险京分的市场份额从21.57%下降至20.22%,下降了1.35个百分点;太保财险京分的市场份额从14.59%上升至15.57%,上升了0.98个百分点。
在上海地区,“老三家”之中,平安财险沪分的市场份额从24.05%下降到22.03%,下降了2.02个百分点;太保财险沪分的市场份额从17.10%上升至18.44%,上升了1.34个百分点;人保财险沪分的市场份额从14.21%上升到15.45%,上升了1.24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上海航运险市场的竞争渐趋激烈,人保股份上海航运中心、太保财上海航运中心的市场份额都有所下降。
在广东地区,人保财险、平安财险的市场份额同比均有所下降,分别从31.81%下降至30.85%,25.44%下降至24.34%;太保财险广东分公司的市场份额从15.95%上升至16.23%,上升了0.28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在京沪粤地区,太保财险在市场份额争夺战中取得了全面胜利,三个地区的市场份额都取得不同程度的上升,人保财险的市场份额呈“两升一降”的态势,平安财险在三地的市场份额则处于全面下降。
此外,尽管有分析人士认为,外资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低,为扩大市场份额,往往采取较为激进的营销策略,从而拉高销售成本。不过,从外资财险公司在京沪粤的市场占有率看,今年前三季度呈现不升反降的状态。其中,北京的市场份额从去年前三季度的4.12%下降到4.09%,上海的市场份额从去年前三季度的6.94%下降到今年同期的6.21%,广东的市场份额从去年前三季度的2.87%下降到今年同期的2.53%。
同质化经营 阻碍小公司提升份额
“中小公司的品牌认知度低,由此带来的市场效应也就较小,同时,当前同质化的产品格局使小公司难有作为。”一家中小型财险公司负责人说道。
他表示,在整个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中小财险公司的业务纵然也得到了发展,但从市场份额来看,反而可能进一步下降;不过,随着市场主体的增多,巨头们所占的市场份额也会被稀释,但这主要是受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型财险公司业务发展的影响。例如,天平保险的保费排名从去年前三季度的第十位上升至第八位,英大财险的保费排名则从第16位上升至第12位。
事实上,除了产品同质化的问题以外,中小财险公司还面临渠道资源匮乏的困境,在传统的直销模式下,其优势难以显现,而与车商等渠道商合作,他们又受限于承保量小,难以达到车商的送修要求。同时,无论是传统的直销,还是新兴的电销、网销等渠道,大型财险公司都可以实现全覆盖、选重点,而中小财险公司则难以做到,只能去寻找既能扩大市场规模自己又可以把控的渠道,实现两个目的的折中。
因此,上述险企负责人认为,在当前的保险市场环境下,尽管“老三家”的市场份额可能会稍有下降,但其垄断地位是无人能撼的。最为激烈的竞争存在于中型财险公司之间,部分小型财险公司尽管保费规模不大,但若能发展好自己的特色业务,也能获得不错的发展。
慧择提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人保财险、太保财险和平安财险“老三家”在北京和上海牢牢稳住了脚跟,而在广州地区其市场份额同比下降了1.78个百分点。可是,尽管“老三家”市场份额稍有下降,但其地位还是无法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