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随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保险业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了,现在国外保险公司也逐渐进入国内高端医疗保险市场,可是国外保险公司进入国内高端医疗保险市场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国外保险公司除了提供产品及服务外,现在连销售也干了,国内保险公司则只负责‘出单’。”某保险代理公司负责人称。
现象:国外险企曲线进入
“做高端医疗保险的保险公司不一定有专人负责这个业务,你找起来肯定费劲。”某专业代理高端医疗保险产品的保险代理公司总经理称,高端医疗保险具有很高的专业性及广泛的医疗网络要求,名义上在卖此类产品的国内保险公司,很多都不提供服务,业务只是借助于其合作的国外保险公司的产品、服务和医疗网络等资源。
国内公司经营高端医疗保险业务,基本上采取了两种业务模式,即,或者借国外公司的产品、服务及医疗网络资源,或者自行开发产品、自行建立直付医疗网络。但后者寥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教授庹国柱认为,高端医疗产品的海外服务(比如海外的救援、医疗网络直付等)提供对于国内险企来讲,难度极高,因而国内险企只能与国外保险公司合作。
国内多数保险公司的这类产品是国外保险公司直接“拿过来”的,是在全球范围销售的,也就是说,是国外研发这个产品的公司想把这类产品卖到中国来,可是他们在中国没有分支机构,只能找国内的保险公司“合作”,实际就是借用国内公司的品牌来“出单”。“现在的情况是,服务商除了提供后续服务外,也在亲自卖保单。”上述代理公司总经理称,市场的现状显然比国外公司借国内公司出单的情况更混乱。“有些卖这个保险的人我以为是国内保险公司的,一问,实际是合作的国外公司派过来的。”国内以高端医疗保险为一大核心业务的某健康险公司高管对媒体人称,这就等于受制于保险牌照的国外保险公司“曲线”进入了国内高端医疗保险市场。
隐患:游离于监管之外
上述高管认为,原本提供服务的国外险企在国内市场兼顾销售其固有产品,实则是地下保单的“阳光化”,属于触及监管底线的“擦边球”。国内监管只能看到国内公司的情况,对相应的服务类型的国外保险公司的牌照、资本金、偿付能力等基本信息都没有掌握。“高端医疗保险仍属小众产品,目前其还未关注到这个业务领域,对于这一市场的具体情况还须更多调研才能掌握。”北京保险行业协会、保险学会意健险部副主任的这一说法,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界以至监管层在此处的空白。
上述健康险公司高管认为,游离在监管之外的这些国外险企和机构,对国内市场的相关方利益,实际都埋下了隐患。“对于客户来讲,如果国内公司、国外公司、有时候还有TPA(第三方管理机构)出问题了,客户应该找谁呢?只能找国内的保险公司,因为保单是跟国内公司签的,但很多客户也许都不知道国内公司的存在。”
与国外险企合作推出的高端医疗保险产品,实际上都是把国外公司的产品内化到国内公司的保单里去,再通过一定比例(如80%)分保出去。“站在国内保险公司的角度,一旦合作的国外保险公司认为中国的业务看不到盈利希望,决定取消中国业务撤离时,国内公司怎么办?对客户的后续服务谁负责提供?这都很无奈。”
反思:依赖外企并非长远之策
事实上,高端医疗保险的后续服务完全依赖国外合作险企,对国内险企并非长远之策。一则,国外险企在国内市场并无医疗网络优势,毕竟考虑到品牌因素,国内医疗机构更愿意与国内险企合作;二者,通过第三方为客户提供服务,反应速度和服务效率都会打折,且客户越多,对第三方品牌的宣传度就越高,不利险企树立自身品牌;再者,国外险企朝思暮想着申请中国健康保险牌照,双方的合作不会是不散的筵席。一个可行的方式是,与国外具有相关经验的保险公司合资成立公司,通过“亲密切磋”学习对方的经验,再根据国内情况逐步建立自己的服务体系,包括核保、风控、理赔等,从而赢得立足之地。
慧择提示:现如今,虽然国外保险公司已经进入国内高端医疗保险市场,但是目前监管机构对国外保险公司仍然缺乏监管,这将带来很大隐患,不利于维护参保人的利益。
“国外保险公司除了提供产品及服务外,现在连销售也干了,国内保险公司则只负责‘出单’。”某保险代理公司负责人称。
现象:国外险企曲线进入
“做高端医疗保险的保险公司不一定有专人负责这个业务,你找起来肯定费劲。”某专业代理高端医疗保险产品的保险代理公司总经理称,高端医疗保险具有很高的专业性及广泛的医疗网络要求,名义上在卖此类产品的国内保险公司,很多都不提供服务,业务只是借助于其合作的国外保险公司的产品、服务和医疗网络等资源。
国内公司经营高端医疗保险业务,基本上采取了两种业务模式,即,或者借国外公司的产品、服务及医疗网络资源,或者自行开发产品、自行建立直付医疗网络。但后者寥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教授庹国柱认为,高端医疗产品的海外服务(比如海外的救援、医疗网络直付等)提供对于国内险企来讲,难度极高,因而国内险企只能与国外保险公司合作。
国内多数保险公司的这类产品是国外保险公司直接“拿过来”的,是在全球范围销售的,也就是说,是国外研发这个产品的公司想把这类产品卖到中国来,可是他们在中国没有分支机构,只能找国内的保险公司“合作”,实际就是借用国内公司的品牌来“出单”。“现在的情况是,服务商除了提供后续服务外,也在亲自卖保单。”上述代理公司总经理称,市场的现状显然比国外公司借国内公司出单的情况更混乱。“有些卖这个保险的人我以为是国内保险公司的,一问,实际是合作的国外公司派过来的。”国内以高端医疗保险为一大核心业务的某健康险公司高管对媒体人称,这就等于受制于保险牌照的国外保险公司“曲线”进入了国内高端医疗保险市场。
隐患:游离于监管之外
上述高管认为,原本提供服务的国外险企在国内市场兼顾销售其固有产品,实则是地下保单的“阳光化”,属于触及监管底线的“擦边球”。国内监管只能看到国内公司的情况,对相应的服务类型的国外保险公司的牌照、资本金、偿付能力等基本信息都没有掌握。“高端医疗保险仍属小众产品,目前其还未关注到这个业务领域,对于这一市场的具体情况还须更多调研才能掌握。”北京保险行业协会、保险学会意健险部副主任的这一说法,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界以至监管层在此处的空白。
上述健康险公司高管认为,游离在监管之外的这些国外险企和机构,对国内市场的相关方利益,实际都埋下了隐患。“对于客户来讲,如果国内公司、国外公司、有时候还有TPA(第三方管理机构)出问题了,客户应该找谁呢?只能找国内的保险公司,因为保单是跟国内公司签的,但很多客户也许都不知道国内公司的存在。”
与国外险企合作推出的高端医疗保险产品,实际上都是把国外公司的产品内化到国内公司的保单里去,再通过一定比例(如80%)分保出去。“站在国内保险公司的角度,一旦合作的国外保险公司认为中国的业务看不到盈利希望,决定取消中国业务撤离时,国内公司怎么办?对客户的后续服务谁负责提供?这都很无奈。”
反思:依赖外企并非长远之策
事实上,高端医疗保险的后续服务完全依赖国外合作险企,对国内险企并非长远之策。一则,国外险企在国内市场并无医疗网络优势,毕竟考虑到品牌因素,国内医疗机构更愿意与国内险企合作;二者,通过第三方为客户提供服务,反应速度和服务效率都会打折,且客户越多,对第三方品牌的宣传度就越高,不利险企树立自身品牌;再者,国外险企朝思暮想着申请中国健康保险牌照,双方的合作不会是不散的筵席。一个可行的方式是,与国外具有相关经验的保险公司合资成立公司,通过“亲密切磋”学习对方的经验,再根据国内情况逐步建立自己的服务体系,包括核保、风控、理赔等,从而赢得立足之地。
慧择提示:现如今,虽然国外保险公司已经进入国内高端医疗保险市场,但是目前监管机构对国外保险公司仍然缺乏监管,这将带来很大隐患,不利于维护参保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