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道车夫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骆驼祥子,如果您也想在休闲时光里体验一把车夫的艰辛,缅怀一下过去车夫的生活,那么,来天津是个不错的选择。然而旅游途中难免会存有风险,为了全面您天津之旅的保障,出发前最好为自己购买一份合适的境内旅游保险。
人力车,又称东洋车、洋车、黄包车,至于车的样子,读者在电影电视中常见:两个车轮承托一半圆形或方形车厢(车斗),车身前有长长的两条车把,车把顶端有横木相连。客人坐在车上,车夫拉车快跑。
人力车传入中国并使用,可谓我国商业化短途客运的重要标志。关于传入的初始,学界莫衷一是。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9月版《西洋器物传入中国史话》介绍,人力车的发明者有三种说法,但都认为它的发明地在日本。约在清同治十二年(1873),西方人率先将这种车子引进到了上海。这一年的6月间,法国人米拉向上海法租界当局申请人力车客运专利,当局同意他购置车辆。同年8月18日《申报》也刊载了相关消息。
也是在1873年,在天津筹办轮船招商局的实业家盛宣怀,从日本购买了一辆人力车,为天津首见。老北京出现的第一辆人力车是日本人送给慈禧太后的御用车。当然,这仅属于私家奢侈品,与运营无关。在上海、在北京,国人纷纷仿造,人力车也随之传入天津。它快捷方便,很受市民欢迎。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天津有车厂230处,人力车六千多辆。
最初,人力车高大的车轱辘是木制的,外包铁皮瓦圈,跑起来震动较大。进入民国后,人力车的车形多有变化,车轱辘改为钢圈并加了胶皮条,故得“胶皮”之名。车厢也多改为了半圆形,黑色的、棕色的、黄色的都有。无论是车厂里的包月车,还是大公馆、富宅门里的私家车,都很讲究车子的装饰。车身、车把油漆一新,车座上有可以开合的遮雨布棚,车座前有布帘挡风,车座底板处有脚踏的铜铃,车身两侧还有电石灯。
“拉胶皮,不赚钱,穷人奔波广为难。”穷苦汉子若选择拉胶皮来谋生,先要找熟人作保,再向车行租车。车夫们每天按规定时间出车、收车,然后向车行交份儿钱(租金)。所以,他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多拉快跑,挣够了租金还得想着一家老小的饭食。如若车子碰了,车轮坏了,车夫需自掏腰包修理。虽然十里八里地跑下来已满头大汗,可他们舍不得歇息,仍不时地招呼着路人。传说,老天津拉胶皮的就怕在东马路马棚胡同那地方碰见一个执勤的警察,此人见到拉胶皮的违规,既不扣车,也不扣人,而是二话不说拿起车坐垫就朝过往的白牌电车的车顶上扔去。如此,车夫便无法拉客,只能等到电车围着老城绕一圈后在途经这里时才能取回车垫。
昔时童谣唱:“东洋车,好买卖,大爷拉着大奶奶。”车夫们都希望能有个条件好的人家或演艺界的女星来雇包月车,因为这样不仅有相对高的收入,或许还能管饭、添新衣裳。拉包月的除了早晚接送主人,日间伺候其他老小外出,有时也兼顾采买。
进入20世纪30年代,天津街面上的载客人力三轮车逐渐多起来。蹬三轮的以二三十岁的小伙子居多。开始,车夫因车技不熟练,人仰车翻之事时有发生,所以乘客较少。但由于三轮车又快又平稳,后来逐渐取代了胶皮车。随之,“拉胶皮的蹬三轮——改行了”之类的俏皮话也出现了。英租界、法租界车水马龙,人力三轮车不限行,乘客也觉得新奇,生意自然不少,所以一些车夫经常爱往那边跑。商场、戏院门口是等客的好地方,车夫把车擦得锃光瓦亮,坐椅掸得一尘不染。冬日里,车夫还要给后座安个棉篷子,以免客人受冻。至1943年左右,天津市内的人力三轮车已有六千余辆。
慧择提示:如果您对车夫生活怀有浓厚的兴趣,如果您也想要亲自体验一把“骆驼祥子们”的辛苦与不易,那就来天津游玩一趟吧!出发前最好为自己购买一份合适的境内旅游保险,慧择网是全国最大的保险电子商务平台,欢迎您前来对比选择。
人力车,又称东洋车、洋车、黄包车,至于车的样子,读者在电影电视中常见:两个车轮承托一半圆形或方形车厢(车斗),车身前有长长的两条车把,车把顶端有横木相连。客人坐在车上,车夫拉车快跑。
人力车传入中国并使用,可谓我国商业化短途客运的重要标志。关于传入的初始,学界莫衷一是。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9月版《西洋器物传入中国史话》介绍,人力车的发明者有三种说法,但都认为它的发明地在日本。约在清同治十二年(1873),西方人率先将这种车子引进到了上海。这一年的6月间,法国人米拉向上海法租界当局申请人力车客运专利,当局同意他购置车辆。同年8月18日《申报》也刊载了相关消息。
也是在1873年,在天津筹办轮船招商局的实业家盛宣怀,从日本购买了一辆人力车,为天津首见。老北京出现的第一辆人力车是日本人送给慈禧太后的御用车。当然,这仅属于私家奢侈品,与运营无关。在上海、在北京,国人纷纷仿造,人力车也随之传入天津。它快捷方便,很受市民欢迎。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天津有车厂230处,人力车六千多辆。
最初,人力车高大的车轱辘是木制的,外包铁皮瓦圈,跑起来震动较大。进入民国后,人力车的车形多有变化,车轱辘改为钢圈并加了胶皮条,故得“胶皮”之名。车厢也多改为了半圆形,黑色的、棕色的、黄色的都有。无论是车厂里的包月车,还是大公馆、富宅门里的私家车,都很讲究车子的装饰。车身、车把油漆一新,车座上有可以开合的遮雨布棚,车座前有布帘挡风,车座底板处有脚踏的铜铃,车身两侧还有电石灯。
“拉胶皮,不赚钱,穷人奔波广为难。”穷苦汉子若选择拉胶皮来谋生,先要找熟人作保,再向车行租车。车夫们每天按规定时间出车、收车,然后向车行交份儿钱(租金)。所以,他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多拉快跑,挣够了租金还得想着一家老小的饭食。如若车子碰了,车轮坏了,车夫需自掏腰包修理。虽然十里八里地跑下来已满头大汗,可他们舍不得歇息,仍不时地招呼着路人。传说,老天津拉胶皮的就怕在东马路马棚胡同那地方碰见一个执勤的警察,此人见到拉胶皮的违规,既不扣车,也不扣人,而是二话不说拿起车坐垫就朝过往的白牌电车的车顶上扔去。如此,车夫便无法拉客,只能等到电车围着老城绕一圈后在途经这里时才能取回车垫。
昔时童谣唱:“东洋车,好买卖,大爷拉着大奶奶。”车夫们都希望能有个条件好的人家或演艺界的女星来雇包月车,因为这样不仅有相对高的收入,或许还能管饭、添新衣裳。拉包月的除了早晚接送主人,日间伺候其他老小外出,有时也兼顾采买。
进入20世纪30年代,天津街面上的载客人力三轮车逐渐多起来。蹬三轮的以二三十岁的小伙子居多。开始,车夫因车技不熟练,人仰车翻之事时有发生,所以乘客较少。但由于三轮车又快又平稳,后来逐渐取代了胶皮车。随之,“拉胶皮的蹬三轮——改行了”之类的俏皮话也出现了。英租界、法租界车水马龙,人力三轮车不限行,乘客也觉得新奇,生意自然不少,所以一些车夫经常爱往那边跑。商场、戏院门口是等客的好地方,车夫把车擦得锃光瓦亮,坐椅掸得一尘不染。冬日里,车夫还要给后座安个棉篷子,以免客人受冻。至1943年左右,天津市内的人力三轮车已有六千余辆。
慧择提示:如果您对车夫生活怀有浓厚的兴趣,如果您也想要亲自体验一把“骆驼祥子们”的辛苦与不易,那就来天津游玩一趟吧!出发前最好为自己购买一份合适的境内旅游保险,慧择网是全国最大的保险电子商务平台,欢迎您前来对比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