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厦时代》通过对目前国内几种养老模式的近距离采访发现,无论配套实施如何完善、居住品质如何高档、服务水平如何优质,都难以缓解老年人家外养老的孤独感。
邻居在三亚为父母购置了一套养老房,依山傍海,满目景观。两口子的梦想就是让父母在气候宜人的景观中养老,逢年过节夫妻飞过去与他们团聚。但事与愿违,老两口住了不到一个月便跑回北京,原因很简单:“一个人都不认识,买点儿东西跑老远,山山水水再美也架不住想孙女,呆十天半个月还可以,长期居住实在适应不了……”
小小案例可以管窥目前大大小小养老社区为什么空置率奇高的原因。
我们再聊聊万科关于养老地产的迷茫。社会责任心很强的万科在北京幸福汇项目拿出100多套房作为“活跃长者之家”,就是为了关怀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图书馆、医疗中心、休闲中心一应俱全,但具体的运营方式仍在探讨之中。纠结在于,对于一个上市企业来讲,利润是衡量公司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这100多套房在完成社会属性的同时能否产生效益还是个未知数。无论是出租还是出售,价格按照商品房处理不成问题,但有多少老人会甘于离开子女选择单独居住?子女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租或买之后后悔了,又将老人接走,又将是一个产生空置率的败笔。这无论是对公司品牌还是对开发养老地产的信心都是一个打击……
万科的迷茫代表着当前养老地产的迷茫
我们再看看有关部门是怎样设计养老蓝图的。近年来,北京市政府提出了“9064”的养老结构,即“90%的老人实现居家养老,6%的老人在社区养老,4%的老人在机构中养老”。可见,居家与社区才是养老最佳的地方,也是政府有关部门未来对养老产业提出的一个重要方向。
我们试想,年轻人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出去工作,家中老年人可以在无障碍的社区里自由生活。即便是坐着轮椅,也能一个人在园区中“散步”,无论是电梯、楼道都有专门为老年人量身打造的便利环节;家中的应急系统可以使老年人在身体不适时向社区医院或者物业管理中心发出求救信号;侧开门的浴缸、适合坐着洗澡的喷淋系统可使老年人不用帮忙就可以完成;镂空的厨房灶台可以使坐着轮椅的老人自己去烧水煮面……其实,在设计上,这些概念并不会为开发商或者设计者增加太多的成本,但达到的效果却事半功倍。
除了生活上的自我行动,老年人的精神追求亦有可塑。如金融街控股旗下的融景城,即是将面积客观的独立楼体作为社区托老所设计,交付给当地民政系统使用。社区中的空巢老人完全可以在托老所中与同龄人一起打牌游戏、聊天喝茶、享受专门的护理与照顾。
慧择提示:老去是一种忧伤,如何真正考虑老人的生活保障,在新建的社区当中,将适老规范纳入其中,让老人真正有房可住,而不是只以养老名义拿地进行商品房开发,有关人士呼吁要对社区养老进行深层的探讨与挖潜,让社区养老得到普遍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