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7月6日,修订草案全文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并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明天我们去哪里养老”,渐渐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2015年,6个南京人里就有一位老人
据南京市老龄办副主任陈斌介绍,1981年,南京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2.24岁,1996年突破了75岁,2011年南京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为77.1岁,其中男性74.8岁,女性77.6岁。31年里南京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了4.86岁。 预计到2015年,南京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将超过150万人,占总人口的16.42%。也就是说,平均6个人就有一位是老人。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将超过20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3.75%。“十二五”期间老年人口年均增长7万人以上,年均增长率高达5.36%,是同期总人口年均增长率的两倍。
几代同堂的画面今后将难得一见,据南京市统计局统计,2010年,南京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7人,比全省平均水平(2.94)低0.17人,比全国平均水平(3.10)低0.3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92人减少0.15人。
随着家庭结构“小型化”,以及人口出生率逐渐走低等趋向,“‘空巢’老人的比例不小,其中城市占54%以上,农村占48%以上,且随着城市化进程,农村的空巢比例还在提高,很快也要达50%以上。”陈斌认为,再过5到10年,“空巢”家庭比例将飙升至50%,2025年则会达到高峰。养老问题已从单纯的家庭问题逐渐演变成复杂的社会问题。
以居家为基础探索四大养老模式
6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草案拟对1996年颁布施行的老年法进行修改,7月6日,修订草案全文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并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全国人大内司委副主任委员张学忠介绍,草案一是对家庭养老重新定位,将现行法“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修改为“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基础”;确立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框架,即“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并总结实践经验,对居家养老服务、社区为老服务做了原则规定。
这很自然让人想到,近年来南京探索出一条特色路径,即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信息技术为辅助的四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南京模式”被国家民政部、全国老龄委作为先进经验向全国推广,去年南京作为全国唯一省会城市受到国务院表彰。
绝大多数老人居家养老子女赡养+政府购买服务
并不是所有老年人都愿意去或是有条件住养老院走完自己晚年生活。
在记者调查中,很多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还是愿意在家养老。“我不会送父母去养老院的,条件再好也不让去。”在省级机关工作的丁宏说,养老院再漂亮,哪有在自己家舒服,护工再好比能得上家人吗他与妻子是独生子女,即将面临两小养四老,“老人们把我们培养上大学找到了好工作,今后我们也要负责他们的养老。”同样,81岁老人周传林和老伴情愿请保姆,也不想去养老院。
在中国人的传统养老观念里,家庭养老是众多老年人养老主要模式。居家养老正是以此为基础应运而生的。南京市民政局福事处副处长周新华说,目前大部分老人还是由子女赡养的。对于困难独居老人,则享受“坐在家里,我来帮你”,即由政府购买的基本居家养老服务。
南京市鼓楼区“心贴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现有400余名专职服务员,承担着该区2000余名政府购买服务对象的居家服务工作,5000余名老人享受低偿、有偿居家服务。秦淮区还创办了家门口的小饭桌,即每天为200名老人送热饭热菜。“红烧狮子头、炒肉丝、西红柿蛋汤,这样一套菜只要7块钱,”配餐中心负责人表示,中心还配备了5辆封闭式保温小三轮车用于送餐到户。每天厨师们做好饭菜后,全程都要保温,然后由志愿者送上门。
从2005年开始,南京市老龄办联合民政、财政等多个部门,开始在6个中心城区通过公共财政购买服务的形式,为80岁以上高龄特困独居老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
服务内容主要有两类:一是照料服务,派服务人员帮助采购日常生活用品、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等;二是精神慰藉,与老人谈心聊天、阅读书报、帮忙联系家人等等。南京市民政局投入4500多万元,为全市5300多名独居高龄困难老人提供政府购买的家政服务。
2万老人享受社区家庭化养老服务
上午11点,南京武学园社区的“银发餐桌”上,一位正在吃饭的李奶奶表示:“子女不在身边,一个人在家做饭太麻烦了,在这里吃饭卫生、干净,离家也近,价格还便宜,一顿只要6元钱。”下午4点,鼓楼区南秀村养老服务站里的老人们收拾起棋牌和麻将,开始陆陆续续地回家,“白天孩子们都上班了,在家寂寞,就到社区里找老朋友聊聊天,打打牌,晚上可以和孩子们在一起吃饭看电视。”79岁的周翠兰戏称自己每天就像上“托儿所”,白天,被女儿送来,晚上再接回家。
周新华说,南京在800多个社区创办了老年人日托站、居家养老服务站、老年配餐中心、银发餐桌、老年康复中心等小型分散、就近就便、服务多样的为老服务场所。主城区基本形成10分钟-15分钟社区服务圈,为老人提供“足不出社区、服务家庭化”的为老服务项目。目前,约有2万人享受社区养老。
252家养老机构提供3万多张床位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家庭养老已不能满足老年人基本需求了。
“实在没有精力照顾两位老人,只能把他们送到养老院减轻一下我们的负担。”市民潘女士说,5年前老公公去世后,老婆婆和他们住在一起,但是白天他们都忙着上班,家里没人照顾老人。有一次,老婆婆在家烧骨头汤的时候,忘记关煤气,结果汤烧干了,锅烧焦了,幸好她回来得及时,避免了一场火灾。前几个月,老婆婆又在家摔了一跤,半天才爬起来。“想来想去,最后我们还是把老婆婆送去养老院了,这样至少有人时刻照顾着她。”
据悉,目前南京市共有252家养老机构,床位31606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28.5张,远高于全省22张、全国20张的平均水平。初步构建“市级示范、区县联动、社会参与”的养老机构发展格局。其中,市点将社会福利院总床位数较原来翻了一番,市祖堂山社会福利院总床位数是原来的4倍。各区县社会福利院床位大幅扩增,分别建有一所150张床位以上的公办养老机构。“十一五”期间,民办养老机构从58家增长为148家,床位从2866张增长到12719张,增速之快可见一斑。南京市财政共发放养老床位资助1305.9万元,运营补贴1437.58万元,享受补贴老人21.81万人次。今年南京市再次提高了民办养老机构床位资助和运营补贴标准。
“一键式”老人手机提供全天居家安全服务
“我现在头晕,帮我叫救护车!”一名老人按下手机上红色的键,“好的,爷爷,您就留在原地,我马上帮您联系。”后台中心电脑上马上显示出老人所在的位置……今后,南京的老人只要携带一部手机,就能得到24小时居家安全服务。今年将有3000名老人拿到了这样一部带通信定位的“一键式”老人手机。
根据调查,老人最担心发生的事就是突然患病了,看病急救成为老人最感困难的事情。
“南京从2003年起为城市高龄困难独居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等家政服务,安装紧急呼叫系统,确保老年人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救助。”陈斌介绍说,今年起,南京将进一步完善全市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对生活困难的老年人扩装安康通紧急呼叫系统5000台,使安康通紧急呼叫系统的老年用户达2万台。
同时,对安康通紧急呼叫系统提档升级,免费发放带通信定位的“一键式”老人手机3000部,发放对象为独居困难老人。88岁的独居老人何仰德爷爷成为首批发放手机的对象,他拿着手机把玩,发现按键超大,字体也超大,很方便。该手机具备定位功能,接收到老人呼叫后,服务中心的电脑上便会自动弹出相应的老人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紧急联系人、所属街道社区及电话,以及老人病史、主要就诊医院等。话务员在与老人进行对话的同时,可以根据需求,联系相关人员上门处理。
服务内容除了涵盖急救服务、免费咨询服务外,还包括家电维修、水电维修、代办票务、 代订报刊等其他服务。老人们用这个手机也不用担心话费问题,每月有1500分钟网内免费通话时长(即办理老人机的用户和安康通服务热线组建一张虚拟网,虚拟网内老人与老人、老人与服务热线打电话本地主叫每月免1500分钟),每月60分钟免费本地拨打国内长市话通话时长。
【“入托难”】
机构养老床位不足
就南京而言,市民的养老模式多种多样,有居家养老,有社区养老,也有各式各样或公办或民办的养老机构,形成了有机的养老服务体系。目前有4%的老人生活在养老机构,而实际上,想在养老院养老的老人远不止这个数字,这样就出现了僧多粥少的难题,还有一些诸如护理人员偏少、养老费用偏高等问题亟待解决。
城区养老院“一床难求”
“现在老人进养老院比孩子入托还难。”这是正在给老父亲找养老院的季女士发出的感慨。她已经走了市区七八家老年公寓了,“民办养老院好一点的,价格要贵20%;价格便宜的条件差,担心服务不到位〈来看去,还是公办的养老院条件好,硬件设施不错,价格也很‘平易近人’,但是床位太少了,必须提前预订∩是,一家公办养老院院长的话让我吓了一跳‘起码得等上一两年’,难道,进养老院也要找关系走‘后门’。老人选择养老院偏爱家门口。“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子女下班时也能顺便照应,”正准备找养老院的朱奶奶说出了心里话:“在市区,医院多,人老了,生病的机率也大了。”
据统计,南京共有252家养老机构31606张床位,其中在江南八区范围内的有164家14148张床位,也就是说,约55%的床位都集中在郊区县。主城区平均百名老人拥有床位仅1.3张,尤其是深受民众欢迎的医疗型、康复型和公寓型及中高档养老机构的市场供应量严重短缺,甚至于出现了提前一年排队等候入住的尴尬现象。这还不包括因城市建设而拆迁的养老机构床位。
一个护理员照顾10个老人
据统计,南京全市各类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有3000余人,但一线的护理人员还不到2000人,目前,南京有1.8万名老人入住在养老机构,这样平均下来,平均每名护理员需要照顾10位老人。
照顾老人是苦活累活,一般南京城里人不愿意干。目前各养老机构的护理员多为外地人员或是下岗失业人员,71%的护工月薪2000元以下,职业缺乏吸引力。在一些民办养老院,护工跳槽是常有的事情,招人也很难,护工缺口大已成为众多养老院院长头疼的一件事情。银杏树养老托残服务中心有15名护工,全部来自外地。这份工作几乎要求24小时在岗,而且需要很强的耐心,很多人因为受不了这份苦,所以坚持不了几天就走了。
入住老人月均2100元
70岁的韩爷爷,每月有1600元的养老金。“两年前老伴去世后,我曾去看过养老院,条件蛮不错的,就是费用太贵了,这意味着我每月一点结余也没了,我儿子失业在外面打工,我还想补贴补贴他呢。”
记者了解到,以能自理的老人为例,选择在城区的民办养老院或社区三五张床位的托老所,月均费用大约在1200元;而在一些配套全,装修好的老年公寓,比如带客厅和厨房等配置的套房,月均费用约3000元。这样一来,平均住养老院的费用在2100元,而去年底,南京市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保险金水平为1835元/月。
养老院运行成本太高
一方面老人喊住不起养老院,一方面民办养老院的负责人也在叫苦。11年前,吴有凤还在医院里从事养老工作,4年前辞职创办了南京银杏树养老托残服务中心。该中心2000多平米每年租金就要70多万,而每月养老中心的固定开支在15万-18万左右。当初东拼西凑借的200万元,至今还没还清。“最大的压力是成本太高,房租是最大的问题,其次是招工难。”吴有凤说。
周新华表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行成本也在不断增高。首先是床位成本过高。按照目前南京市主城区平均房价测算,每张床位(使用面积要求10平方米)成本仅建设费用远高于20万元。对于改扩建的机构而言,房租价格也在大幅度增长;其次是人力成本攀升,生活成本加大。如水、电、气、米、油及蔬菜等生活用品,价格都在快速增长,在收费标准不变的情况下,养老服务机构运营成本自然成倍增长,个别养老服务机构因入不敷出而关门。
【慧择提示】在刚结束的南京市第14届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上,南京市民政局局长陈学荣拿出了一份《关于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确立了南京养老工作的发展方向。在居家养老方面,建立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在社区养老方面,到2015年,实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农村社区(村)达90%以上;在机构养老方面,到2015年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老年人总数的4.0%,总数达5.1万张。带有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将达到150家,占养老机构总数的30%以上。对持有《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根据服务年限、专业技能,财政给予相应的特岗补贴。对取得初级、中级、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给予相应的一次性奖励。对从事养老服务的大学生发放专业补贴,每人每月补贴300元-500元。推行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试认证制度,4年内全面实现持证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