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过去保险业的增长历程,当人均GDP到1万美元时是一个转折点——居民开始对保险业需求迸发和意识迸发的转折点。”在近日举行的2018友邦中国新闻发布会上,友邦中国首席执行官张晓宇作出这一判断。按照2017年国内全年人均GDP以及今年GDP增长目标测算,到2020年国内人均GDP将有望超过1万美元。业内学者表示,这将给保险业带来巨大的机遇,但同时也给保险企业的运营和渠道创新带来新的挑战。
居民保险需求或将迸发
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的《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国内全年人均GDP为59660元。如果以美元计价,全年人均GDP达到8836美元。
按照今年GDP增速目标,今年我国人均GDP约为63538元。按近期汇率计算,相当于10095美元。也就是说,如果增长目标达成,汇率保持稳定,我国人均GDP今年就能达到1万美元。
即便保守估计,人均GDP到2020年将超过1万美元,稳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届时,国内中等收入群体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达到50%以上,这一群体在消费结构升级中的“主力军”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由此,张晓宇分析:“目前国内商业保险的渗透率严重不足,而且国内社保是广覆盖低水平,需要商业险强覆盖的支撑。现在国内人均GDP已接近9000美元,基本来到了居民对保险业需求迸发和保险意识迸发的转折点。”
根据瑞再sigma报告,美国、日本、英国和法国2014年的保险深度分别为7.3%、10.8%、10.6%、9.1%,而2016年我国保险深度为4.16%,保险密度为2258元,差距仍然较大,而且这与日益攀升的保险保障需求形成了鲜明的供求缺口。与此同时,中国日益增长的老龄化人口,也成为拉动保险市场风险保障功能需求的另一因素。
在过去的2017年里,中国保险业寿险保费增速放缓,中短存续期产品业绩回落,行业已步入实质性分化期,向品质发展、保障为本转型成了寿险公司们共同的命题。竞争者们共同面对着一个在老龄化、城镇化、二孩政策之下,保险意识日益提升的寿险市场。如何化挑战为机遇,更好地满足这一巨大的市场需求?
在张晓宇看来,中等收入群体对于消费的品质要求更高,保险业应更加注重提升产品用户体验。“如果想在保险业未来有更多的发展,对客户要有更深的了解,对于运营和整个盈利模式都要有一些创新的地方。”张晓宇认为,为顺应客户的需求,保险应该转向品质发展的路线,让保险姓保,做出取得客户信任的保险。
保险怎么才能让客户信任?今年初,友邦中国提出“新五年规划”,将加大在保险科技和人才上的投入,不仅帮助改善用户体验,还要加强运营效率的提升。
当然,作为社会风险保障的重要工具之一,提升保险用户体验,还需要政府有所为。
市场对银保渠道的品质转型要求迫切
众所周知,随着中国经济总量增加,整个中国高净值人群数量和可支配收入都在不断增加。同时,高净值人群对于财富管理和财富传承的需求也在高速增加,保险对于这一人群的意义愈加重要。“随着越来越多的高净值人群选择保险作为财富管理的工具,预计在未来五年里这一人群对保险的需求会更加旺盛。”友邦中国首席多元渠道官姜利民预测。
以往银保业务是受到高净值人群青睐的业务渠道之一。不过,随着监管政策的贯彻执行,“保险姓保”的思路进一步落实,市场对银保渠道的品质转型也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传统的“大卖场式”经营模式单纯依靠销售储蓄替代型产品,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变化,进一步推进银保渠道的升级转型,探索高净值业务平台的新模式,正成为保险业应对宏观环境和市场转型的重要方向。
如何抓住数字化和健康产业提供的新机遇,打造差异化发展模式?
以友邦保险为例。在其“新五年规划”中,重点提及要继续强化在营销员队伍即个险渠道方面的优势。此外,发展数字化银保模式,利用新科技和银行一起开发场景化销售模式,也是未来突破方向。
总体来看,一方面,未来营销员渠道仍将是推动寿险业发展的重要“战场”,面对面销售与服务仍是建立险企与客户信赖的强有力方式。另一方面,“传统的银保合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而正在兴起的‘互联网+保险’不仅能够便利民众将保险作为一种财富管理的工具,且可以提供低成本的保险保障,这将会成为保险业拓展多元渠道的重要趋势。”宋世斌说。
“保险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如果市场化变革加快,政府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居民转变保险观念,将能进一步发挥保险业的作用。随着人均GDP的提升,民众对于财产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需求增加,政府和商业保险公司应该各司其职,满足民众的基本保障需求,同时将保险拓展成民众用以进行财富管理和长期投资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