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互联网保险的风险提示》、《关于防范从业人员违规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的风险提示》,分别就互联网保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销售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向消费者进行提示和建议。
互联网保险潜藏3类“骗局”,消费者应警惕噱头误导
分别来看,在互联网保险方面,近年来,互联网保险因其购买便捷、产品丰富等特点,给保险消费者带来便利,但同时也存在风险隐患。
首先,银保监会提示了保险消费者在互联网购买保险时可能存在的风险。首先,“吸睛”产品暗藏误导。具体来说,有的保险机构为片面追求关注度和销售量,推出所谓的“吸睛”产品,存在宣传内容不规范、网页所载格式条款的内容不一致或显示不全、未明确说明免责条款等问题,涉嫌误导消费者。
其次,在平台方面,保险在线销售平台暗藏“搭售”。某些在线平台在其票务、酒店预定页面通过默认勾选的方式销售一些保险产品,未明确列明承保主体或代理销售主体,未完整披露保险产品条款等相关重要信息,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等权益。
此外,“高息”产品暗藏骗局。具体来说,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平台虚构保险产品或保险项目,或承诺高额回报引诱消费者出资,或冒用保险机构名义伪造保单,往往涉嫌非法集资,给消费者造成经济损失。
因此,针对部分互联网保险存在的问题,监管部门表示会依法采取监管措施。同时提示保险消费者,购买互联网保险时,应留意以下方面。首先,消费者应阅读条款,谨防误导宣传。保险消费者要主动点击网页上的保险条款链接,认真阅读保险条款和投保须知等,结合条款内容决定是否购买相关保险产品,不要轻易被某些“吸睛”产品的宣传“噱头”误导。
此外,针对高息诱惑,消费者应擦亮眼睛。银保监会表示,保险消费者要认清保险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尽管部分保险产品兼具投资功能,但其本质仍属保险产品,以保障功能为主。保险消费者不要轻信保险产品“高息”宣传,避免遭遇非法集资骗局。
线下销售违规频发,消费者应规避“保本高收益”诱惑
在线下销售方面,违规销售问题同样多发。《关于规范保险从业人员违规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的风险提示》支出,近期,部分媒体报道了消费者遭遇保险从业人员违规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的情况。一些保险从业人员假借介绍保险产品名义,向消费者推销P2P等非保险金融产品,以“保本高收益”引诱消费者出资购买,有的甚至构成金融诈骗和非法集资。
在此背景下,银保监会发布风险提示,首先建议消费者核实销售人员资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原保监会发布的《中国保监会关于严格规范非保险金融产品销售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要求,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不得销售非经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审批的非保险金融产品。同时,销售人员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前必须符合相应的资质要求。若有保险销售人员向您推荐非保险金融产品,请提高警惕,查验相关资质。
在此前提下,消费者应细读合同,确认产品属性。具体来说,即消费者在签署合同时,一定要认真阅读保险合同内容,确认保险产品的细则条款和重要信息(如保险责任、缴费方式、承保公司等),防止以假乱真。投保后,您可以通过拨打保险公司统一客服电话、登录官方网站或者前往保险公司柜面等方式,查验保单真伪。
另一方面,消费者应理性消费,不受“保本高收益”迷惑 。《通知》中规定: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应当向客户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不得采取违背客户意愿搭售产品的方式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不得向客户销售超出其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的非保险金融产品。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时,应当了解投资风险与投资收益成正比,不要盲目相信推销人员“保本高收益”的承诺,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通过正规销售渠道购买金融产品。
消费者应注意评估需求,合理选择产品。银保监会建议保险消费者评估自身保险需求,认真了解拟购买保险产品的保险责任、除外责任、保险利益等重要内容,从而选择购买符合自身保险保障规划和实际需求的保险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