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有效处置自建网站私印销售意外保障卡风险
某地保监局根据举报线索,查处一起自建互联网站私印意外保障卡销售的案件。
经查,杜某私自印制意外保障卡2.2万张,并自建卡片激活网站,卡面无保险公司名称、面值等标识,只显示保障内容、期限和网站激活方式。杜某将上述卡片以每张40元至50元不等的价格出售给保险销售人员,保险销售人员再以每张65元至100元不等的价格销售给客户,杜某定期汇总网站后台归集到的客户信息,以每张35元价格集中投保团体意外保险,从中获利。客户通过网站激活卡片,未取得保险公司真实单据或凭证,出险后需联系销售人员,再通过杜某获取保险信息申请索赔。
上述保监局汇总案件线索,制定调查方案,果断处置风险。杜某自建网站私印意外保障卡加价销售的行为对行业产生了较坏的影响,鉴于其对因承保时间差导致客户未获得赔付的情况进行兑现赔付,履行了对被保险人的保险责任承诺,对杜某给予警告并处罚款2万元的行政处罚。针对涉案保险公司团险直销业务管理存在重大疏漏问题,对其进行了监管谈话,要求公司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团险业务管理,并进行限期整改。
案例二:打击互联网非法保险宣传
某地保监局收到地市协会反映,某汽车销售公司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包含“买车险即返 30%现金”等违法违规内容的广告,并大肆推送转发,吸引消费者到其线下门店购买车险。
经查,该公司并未取得保险销售经营许可,其在线下门店收集投保信息,在门店内代收保费后代客户到保险公司出具保单,或引导客户到保险公司网点出具保单。由于该公司并未实际出具保单,且客户多为个人车主,调查取证难度较大,难以适用《保险法》或有关监管规定进行查处。
上述保监局主动创新工作思路,外部借力,有效打击违法宣传。经过多方努力,最终当地工商部门以违反《广告法》为由对该公司进行行政处罚。
案例三:网贷公司伪造搭售“小额贷款意外险”案件
近期,某地发现多起互联网小贷公司涉嫌冒用保险公司名义,搭售伪造的“小额贷款意外责任险”保单骗取受害人资金的案件。涉案公司通过将投保所谓“小额贷款意外责任险”作为贷款发放的前提条件,与借款人线上签订伪造的制式保险合同,按照贷款金额的一定比率收取保费,并要求借款人将保费转入指定的个人账户骗取资金,受害人遍布全国多个地区。
当地保监局指导保险公司迅速采取措施:一是立即启动排查,摸清案件风险关联度。二是开展外围调查,引导协助受害人报案。三是发表公开声明,有效隔离案件风险。四是持续监测预警,发现类似情况及时处置。同时,做好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加强案件信息共享共商,及时将案件移交当地金融办跟进处置。
案例四:网络互助平台非法经营保险业务案件
某地保监局按照保监会的统一部署,在全辖开展以网络互助计划形式非法从事保险业务专项整治工作。在开展风险排查过程中发现,注册地位于该市的一个网络互助平台存在非法经营保险业务的嫌疑。
该网络平台主要目标客户为赴美生子的孕妇,主要服务项目是为怀孕期间的孕妇和1周岁以下在美国分娩的婴儿提供“互助保障”,主要互助条款与保险产品极为类似,产品宣传存在向社会公众承诺赔偿给付责任或诱导社会公众产生刚性赔付预期的行为,产品标价由99元至599元不等。
上述保监局经过认真研究案情、实地调查走访、充分收集固定证据后,及时与该省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领导小组会商,共同研判,商定处置方式,妥善化解了风险。
案例五:区域性第三方网络平台与保险合作模式风险隐患
某地保监局发现辖内一家区域性第三方互联网平台与保险的合作模式存在较大风险隐患。该平台业务范围主要为车险,经营范围仅涵盖本地,主要与保险分支机构甚至县支机构开展业务合作。合作保险机构在该平台注册开设“网上营业厅”,平台将投保人填写的投保信息推送给保险机构,并将各保险机构报价返回给投保人,达成承保意向后在线下完成保费收付和
保单配送。
该平台发展过程中暴露出几个主要风险点。一是保险机构存在内控管理失效的风险。由于平台越过保险机构总公司直接与分支机构开展业务,保险机构内部业务系统不能真实反映渠道来源,导致保险机构总公司对于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内控管理完全失效。
二是平台涉嫌非法经营保险业务。平台为保险双方提供了客户推荐、保险比价、投保返现等业务,实质是线上保险中介,但未获得保险业务经营资格许可,涉嫌非法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
三是存在数据不真实的风险。该模式下,支付给平台的费用无法真实列支,保险机构主要通过挂单套取佣金、手续费,虚构业务费用,或是以“信息技术费”、“信息维护费”等日常业务名义向平台支付费用。
四是存在可能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风险。该平台未与保险机构业务系统对接,保险机构人工导出投保信息,再通过网销、电销或业务员直销的方式完成投保。这种线上线下脱节的运行模式无法完整保留消费者的投保轨迹,极易发生销售误导和理赔难的问题。此外,平台网站上披露的保险产品相关信息非保险公司统一制作和授权发布,也未披露《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要求的全部信息。
当地保监局已就相关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查处。
案例六:第三方网销保险平台不规范行为
某地保监局在调研中发现,多家具备第三方网销保险平台资质的国内知名在线旅行服务公司,在宣传产品、承保过程中,存在保险产品定名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全面,以及保险核保审查缺失、不提供保险单证等问题。
一是产品名称存在合规风险。部分保险产品在宣传、销售时用词颇为吸引眼球,如“结婚保险”、“退房保险”、“扶老人险”、“熊孩子保险”等,其实质仍为意外险、责任保险等险种。这些被随意简化名称的保险产品,不仅其定名方式不符合监管规定,而且存在歧义或误导,极易引发消费纠纷。
二是承保过程不规范。部分第三方网销平台承保界面设置较简单,只需输入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基本信息即可完成投保与合同生效,投保过程未经过保险公司核保程序,也未对免责条款等重要的保险条款内容进行说明或告知。相关保险公司未主动向消费者提供有效的保险凭证、收费凭据,仅以短信通知的方式告知保单生效、收费金额等信息。
上述六起典型互联网风险案例。涉及人数多、社会关注度高,风险防控的难度较大,希望引起各地保监局及各保险机构的重视。严加监管,促进保险行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