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保险机构继续通过贸易险、项目险、投资险等产品为走出去企业降低收汇风险,同时创新融资类担保,为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融资搭桥;另一方面,银保双方可借助各自优势,加大国别市场开发力度,从跟着企业“走出去”到领着企业“走出去”。
作为我国唯一的政策性保险机构,中国信保是提供出口信用保险的主渠道,已与多家商业银行达成合作关系。在服务“一带一路”过程中,商业银行为何选择与中国信保“牵手”?这种合作将对企业走出去产生何种影响?
海外金融服务新需求产生
对于中资企业来说,“一带一路”建设正在改变着“走出去”的内涵。
“早些年主要是出口贸易,现在发展到工程承包、对外直接投资、国际并购整合等相对复杂的形式。”某中资化工企业负责人表示。
变化了的经营模式催生着新的海外金融服务需求。多家商业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走出去”企业的需求在变化,其中,信用支持、海外融资、风险管理三大金融需求愈发强烈。从实践看,风险管理的核心是降低收汇风险,信用支持则是为了更便捷地获得海外融资,在企业走出去的不同阶段,海外融资需求又细化为短期的贸易融资、中长期的项目融资、各种组合型或结构性的融资方案。相应地,金融机构必须在产品、服务、机制上进行创新。
从风险管理角度看,收汇风险是企业走出去的“拦路虎”。中国信保董事长王毅介绍说,从一般贸易出口看,海外买方的个体经营状况、信用状况,他国的货币政策环境、法规调整、经济周期波动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中资企业的收汇安全。
此外,从中长期海外项目看,普遍存在金额大、资金回收周期长、融资结构复杂,突发的海外政治风险,将对“走出去”企业提出挑战。
目前,弥补企业收汇损失的主要金融产品,是由中国信保提供的出口信用保险,包含短期和中长期险种。
保险为融资“搭台”
正因为走出去企业面临各种风险,出于风控和信贷质量考量,商业银行为其融资也会相对谨慎。此时,保险机构的“搭台”作用则愈发重要。
“作为走出国门不久的中资企业,我们的资信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境外交易对手、银行的认可,从当地的金融机构获得融资比较困难。”河北省某机电设备生产商对《经济日报》记者表示,大型企业的海外子公司可依托境内集团母公司,以内保外贷的形式在海外获得融资,但中小型企业往往缺乏这一优势。
针对中小企业的新需求,保险、银行联手推出融资担保业务,由保险机构搭建融资平台,为企业的海外订单、海外投资项目承保,给银行开出保证合同或保函;银行则为企业提供贸易融资,满足企业的贷款需求。
“这相当于企业将保险的赔款权益转让给银行,一旦无法偿还贷款,由保险机构履行偿债义务。”某国有商业银行国际业务部人士说,在信用保险贸易融资业务模式中,实际的融资基础是企业应收账款权益,这有助于中小企业缓解抵押、担保能力不足问题。
银保合力拓市场
值得关注的是,银保合作的可能性不止于融资安排。从近日工行与中国信保的合作模式看,开发国别市场,前瞻性地为国内企业推荐项目,提供投融资、风险管理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将成为银保合作下一步的重点。
业内人士介绍,此前在“跟随”模式下,企业是先拿到海外项目,再去找银行融资、找信保投保,这样可能导致项目投融资缺乏前期规划,在融资条件、担保结构、风险管理设计上存在不足,无法满足银行融资和信保承保的要求,需要返回来重新理顺融资和保险的问题。
“工行和中国信保开发国别市场,希望共同从境外资源入手,推荐中国企业参与境外投资或工程承包。”工行专项融资部总经理闫峻说,也希望借此改变中资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时依赖当地代理人的局面。
“今后工行将与中国信保建立信息共享、风险评估、贷后保后管理的协调机制。”工行董事长姜建清表示,未来10年,预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投资将达到1.6万亿美元,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市场空间广阔,银保进一步深入合作的基础深厚。
慧择提示:银保开拓市场的合力欲达到最大化,重要的保障是发挥协同优势,整合双方的信息、客户资源。开发国别市场的目的是变“被动跟随”为“主动引领”,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精准度。中国工商与中国信保合作,有利于中国企业进一步开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