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五,有3只新基金公布了招募说明书;周末不休息,至少又有两只新基金公布了招募说明书。近期,股市行情企稳,新基金的发行开始加速,天弘中证300指数发起,今年1月20日成立,规模为0.1023亿元;6月30日,该基金的规模为7.08亿元,增长率为6824.29%,规模涨速惊人。
前一阵子股市行情暴跌的时候,很多次新基金的净值损失厉害,尤其是很多之前发行规模大的次新基金,净值快速亏损,以致投资者怨声载道。如今股市行情暴跌不再,创伤还没有完全愈合,大家相互换个托管银行、换个主代销渠道,再次募集起来。大家都知道,做大规模,还是要靠首发,尤其对于那些业绩不佳的基金公司。
假如公募基金也有清盘机制
上周四,有这么一篇文章:《私募遭“当头棒喝”:300只产品逼近清盘线》,看过那篇文章,我首先想到的是:一直以来,很多人一直在迷信私募,这下他们会满腹疑惑,怎么私募也会这样?
后来,我都一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公募基金也有清盘机制,那将会怎么样呢?鉴于公募基金一贯强调学习国外投资经验、不做择时、规模大、长期偏好保持高仓位投资,估计在前期股市暴跌的过程中,净值能够达到私募基金那种清盘标准的产品的数量和比例,会不会同私募比肩,甚至超过私募呢?我不做这个统计。
为什么公募基金就没有清盘机制呢?或者说:为什么公募基金就不能够有清盘机制呢?难道是因为普通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低,要照顾普通投资者吗?但是,如果不清盘,下跌市中钝刀子割肉,净值还是会继续下跌,跌破0.80元,跌破0.70元,普通投资者其实会遭受到比那些富有的高净值特定投资者更大比例的损失。
都在讲创新,公募基金是否也可以搞个带有清盘机制的创新呢?仅仅只有个别基金搞浮动管理费率尝试,那没有多大意义。如果公募基金都尝试清盘机制,还有公司敢发行主动管理的股票基金吗?估计很多公司会打退堂鼓。
天弘的发行和战略
不止一个人告诉我,天弘今年至今已经拿到了17只指数型发起式基金的批文了。根据《招募说明书》和《份额发售公告》,我统计出他们今年以来已经快速发行了15只指数型发起式基金。从数量来看,该公司一下成为管理指数型基金的大公司。根据我对于中国基金市场有史以来的跟踪研究经验,天弘的新基金发行方式,暗含了公司的发展战略。
它们今年最早的两只指数型发起式基金分别是:天弘中证300指数发起,今年1月20日成立,规模为0.1023亿元;6月30日,该基金的规模为7.08亿元,增长率为6824.29%,规模涨速惊人;天弘中证500指数发起,也是今年1月20日成立,规模为0.1亿元;6月30日,该基金的规模为10.14亿元,增长率为10040.64%。这个增长率更惊人!
管理基金公司,从某些方面来看,就同开饭店一样:绝大多数饭店都有自己的定位,做中餐的,有各个菜系;做西餐的,有各个国家的定位。天弘大饭店,就卖早点,就卖快餐,也能做大。天弘基金公司,就重点做货币,做指基,即被动权益。玩特色,坚持特色,这就是公司战略。
还有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天弘的这15只指数型基金,都是发起式的,公司总计出资1.5亿元。其它基金公司敢这么做吗?天弘敢把这些钱放到权益类产品上,环顾市场,敢这样做的寥寥无几。其它很多公司的新基金,如果连自己都不敢买,为什么要去募集其他投资者的钱?
暂时全面回避新基金
上周,我给了大家一个很明确的投基建议:暂时回避一切目前正在发行的新基金。本周这个建议还生效。
(1)据统计,7月7日至13日,就有12只新基金宣布延长募集期,其密集程度为近两年之最。我继续统计,到上周末,延期的基金已经超过了20只。既然其他投基者都已经开始回避新基金了,那么,大家也就效仿吧。
我注意到,有新发基金在发行延期公告里,把发行截止日期推迟到8月份的;更有把发行期一下子延期到9月下旬的;还有的新基金,干脆只写了发行起始日期,至于何时结束发行,则绝口不提。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如果现在认购,把资金交给了他们,就是在浪费自己的潜在投资机会。请大家千万牢记:没有写明发行截止日期的新基金、发行截止日期很遥远的新基金,永远、绝对不要认购。
(2)从场外渠道投资方式来看,从发行、成立,到运作、打开申购赎回,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如果大家认购新基金的目的在于抢反弹,则完全有可能会错过。若想抢反弹,必须申购老基金,或从场内渠道购买相关基金。
从场内渠道的投资方式来看,以分级基金为例,几乎每只新基金虽然在产品成立之后都会尽快上市,但《上市公告书》中所披露的股票投资仓位常常为零。由此来看,各位为什么要在发行期把资金给基金公司呢?既然他们封闭期不建仓,大家大可以等上市后在二级市场上买入,何况二级市场上还有大量的老品种可供选择。
最后,“航”家理财重申一下建议:暂时回避一切目前正在发行的新基金。这其实是符合我的一贯策略的:一般性的新产品,认购意义不大;优点突出的、特点显著的,可以考虑认购;至于那些所谓创新的,要仔细斟酌,谨慎对待。
慧择提示:为什么公募基金就没有清盘机制呢?如果不清盘,普通投资者其实会遭受到比那些富有的高净值特定投资者更大比例的损失。所以建议回避一切目前正在发行的新基金。
前一阵子股市行情暴跌的时候,很多次新基金的净值损失厉害,尤其是很多之前发行规模大的次新基金,净值快速亏损,以致投资者怨声载道。如今股市行情暴跌不再,创伤还没有完全愈合,大家相互换个托管银行、换个主代销渠道,再次募集起来。大家都知道,做大规模,还是要靠首发,尤其对于那些业绩不佳的基金公司。
假如公募基金也有清盘机制
上周四,有这么一篇文章:《私募遭“当头棒喝”:300只产品逼近清盘线》,看过那篇文章,我首先想到的是:一直以来,很多人一直在迷信私募,这下他们会满腹疑惑,怎么私募也会这样?
后来,我都一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公募基金也有清盘机制,那将会怎么样呢?鉴于公募基金一贯强调学习国外投资经验、不做择时、规模大、长期偏好保持高仓位投资,估计在前期股市暴跌的过程中,净值能够达到私募基金那种清盘标准的产品的数量和比例,会不会同私募比肩,甚至超过私募呢?我不做这个统计。
为什么公募基金就没有清盘机制呢?或者说:为什么公募基金就不能够有清盘机制呢?难道是因为普通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低,要照顾普通投资者吗?但是,如果不清盘,下跌市中钝刀子割肉,净值还是会继续下跌,跌破0.80元,跌破0.70元,普通投资者其实会遭受到比那些富有的高净值特定投资者更大比例的损失。
都在讲创新,公募基金是否也可以搞个带有清盘机制的创新呢?仅仅只有个别基金搞浮动管理费率尝试,那没有多大意义。如果公募基金都尝试清盘机制,还有公司敢发行主动管理的股票基金吗?估计很多公司会打退堂鼓。
天弘的发行和战略
不止一个人告诉我,天弘今年至今已经拿到了17只指数型发起式基金的批文了。根据《招募说明书》和《份额发售公告》,我统计出他们今年以来已经快速发行了15只指数型发起式基金。从数量来看,该公司一下成为管理指数型基金的大公司。根据我对于中国基金市场有史以来的跟踪研究经验,天弘的新基金发行方式,暗含了公司的发展战略。
它们今年最早的两只指数型发起式基金分别是:天弘中证300指数发起,今年1月20日成立,规模为0.1023亿元;6月30日,该基金的规模为7.08亿元,增长率为6824.29%,规模涨速惊人;天弘中证500指数发起,也是今年1月20日成立,规模为0.1亿元;6月30日,该基金的规模为10.14亿元,增长率为10040.64%。这个增长率更惊人!
管理基金公司,从某些方面来看,就同开饭店一样:绝大多数饭店都有自己的定位,做中餐的,有各个菜系;做西餐的,有各个国家的定位。天弘大饭店,就卖早点,就卖快餐,也能做大。天弘基金公司,就重点做货币,做指基,即被动权益。玩特色,坚持特色,这就是公司战略。
还有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天弘的这15只指数型基金,都是发起式的,公司总计出资1.5亿元。其它基金公司敢这么做吗?天弘敢把这些钱放到权益类产品上,环顾市场,敢这样做的寥寥无几。其它很多公司的新基金,如果连自己都不敢买,为什么要去募集其他投资者的钱?
暂时全面回避新基金
上周,我给了大家一个很明确的投基建议:暂时回避一切目前正在发行的新基金。本周这个建议还生效。
(1)据统计,7月7日至13日,就有12只新基金宣布延长募集期,其密集程度为近两年之最。我继续统计,到上周末,延期的基金已经超过了20只。既然其他投基者都已经开始回避新基金了,那么,大家也就效仿吧。
我注意到,有新发基金在发行延期公告里,把发行截止日期推迟到8月份的;更有把发行期一下子延期到9月下旬的;还有的新基金,干脆只写了发行起始日期,至于何时结束发行,则绝口不提。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如果现在认购,把资金交给了他们,就是在浪费自己的潜在投资机会。请大家千万牢记:没有写明发行截止日期的新基金、发行截止日期很遥远的新基金,永远、绝对不要认购。
(2)从场外渠道投资方式来看,从发行、成立,到运作、打开申购赎回,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如果大家认购新基金的目的在于抢反弹,则完全有可能会错过。若想抢反弹,必须申购老基金,或从场内渠道购买相关基金。
从场内渠道的投资方式来看,以分级基金为例,几乎每只新基金虽然在产品成立之后都会尽快上市,但《上市公告书》中所披露的股票投资仓位常常为零。由此来看,各位为什么要在发行期把资金给基金公司呢?既然他们封闭期不建仓,大家大可以等上市后在二级市场上买入,何况二级市场上还有大量的老品种可供选择。
最后,“航”家理财重申一下建议:暂时回避一切目前正在发行的新基金。这其实是符合我的一贯策略的:一般性的新产品,认购意义不大;优点突出的、特点显著的,可以考虑认购;至于那些所谓创新的,要仔细斟酌,谨慎对待。
慧择提示:为什么公募基金就没有清盘机制呢?如果不清盘,普通投资者其实会遭受到比那些富有的高净值特定投资者更大比例的损失。所以建议回避一切目前正在发行的新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