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没问题”——今年三季度人社部的新闻发布会上,其发言人强调。类似的澄清,每隔几个月就要重复一遍。因为每隔一阵子,就会有“养老保险收不抵支”的说法冒出来,引发热议。
2011年,某国家级研究机构“近一半省份养老保险收不抵支”的报告,着实把参保者吓了一大跳。2012年,养老领域最耸动的说法是“全国养老金缺口将高达18.3万亿元”,这个数字比当年财政收入还要多。2013年,养老空账2万亿元的消息吸引众人目光,至今被人反复引用。最近议论最多的是“职工养老保险连续3年支出增速快于收入增速,明年就会收不抵支”。
“人活着、钱却没了”,“花的比赚的快”——这样的话语撩拨着人们的神经,加剧了对未来的担忧。主管部门对此也很烦恼。为什么年年澄清、老百姓还是会被个别机构的相反说法吸引?退休职工年年涨养老金、全部按时发放到位,这样的事实为什么还不能给参保者信心?有人指责个别专家夸大风险、把未雨绸缪变成吓唬人,有人说是网络片面传播、断章取义惹的祸。这些因素或许不同程度存在,但之所以养老风险的话题每每被追捧,背后潜藏的是普通人深深的养老焦虑。
老龄化加剧、家庭变小,个人和社会的养老压力加大是回避不了的现实。转型时期,养老保障从传统的退休制度转向现代社会保险制度,时间还不算太长,制度运行还不够成熟。面对这种情况,老百姓对养老领域的风吹草动表现得比较敏感,在所难免。当对养老的关注变成普遍存在的焦虑,仅仅保证“养老金当前发放没问题”显然不够。
如果不明确给出养老的长远保证,老百姓就会时时担心。养老保险时间跨度大。一个人从20岁开始参保,可能40年后才领养老金。眼下对养老最紧张的人,不是已经退休的人,而是正在缴纳养老保险的职工。承诺“当期发放没问题”,无法安慰缴费的人。当前不等于长远。“当期”管几年?当期没缺口,中长期会不会有缺口?老百姓想要的是20年、30年后“足额发放没问题”的长效定心丸。
如果养老领域的一些疑问始终没有正面回复,老百姓就会反复猜疑、甚至产生不好的联想。最典型的当属养老保险空账。空账到底空了多少钱?影响有多大?如果要逐步做实,这个“逐步”有没有时间表?倘若空账不严重,为何喊了好几年还不填上?这些问题得不到明确答案,个别专家所说的“空账是个无底洞”就很容易俘获人。
养老保险的透明度也有必要尽快提高。目前职工养老个人缴费占工资8%,企业还要再缴20%。每月工资条上扣掉数百乃至上千元养老保险费,时时提醒参保者关注自己的权益。他们不满足于知道自己每月缴了多少费,更想知道缴费去了哪里、退休后能领多少钱。他们不仅关心自己的缴费状况,同样关心养老保险基金的详细运行状况、未来几年的变动趋势。这些信息最好在每月扣缴养老保险费时也能同步公开,涉及到个人的费用变动还能随时查询。近年来,社保部门在信息公开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是相对于老百姓的期待还有差距。
建立现代养老保险制度是件为民谋利的好事。好事办出好效果,必须正视百姓疑虑,该公开的不加保留、该回应的及时告知、该改革的尽快完善。只有这样,社保才能真正发挥“安全网”“稳定器”的作用,而不是反过来成为引发焦虑的源头。
慧择提示:综上可知,去年养老空账达2万亿元,与此同时,养老金将收不抵支,因此,提高养老保险透明度的呼声开始越来越高。由此可见,要想促进养老保险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其透明度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