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保险企业近期密集推养老社区
21日,中国太平在上海周浦打造的高端养老社区“梧桐人家”正式推出,该项目总投资约37亿元,可供3600多位老人入住。太平养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汤明菊向新闻媒体者介绍,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医养”结合。由于毗邻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梧桐人家拥有优质的医疗资源,区内还设专业护理院,在社区内的住宅也配置了不同的医疗或保健设备。
除中国太平推出的养老社区外,近日,由泰康人寿投资筹集的珠三角首个养老社区在广州揭牌。据悉,该项目是该保险机构在继3个月前上海项目推出后的又一大手笔。而合众人寿在武汉投资建设的养老社区也已落成,并开始试运营。此外,国寿、新华、太保等A股上市险企也都在养老地产有较大投入。
业内人士指出,保险公司开办养老社区具备客户导入与产品定位等诸多优势。同时,养老产业与保险业务也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向上衔接医疗保险、护理保险和养老保险等产品,同时带动下游的老年护理服务、老年科技产品等产业,能够极大地延伸和扩展寿险产业链。
据悉,中国太平旗下太平人寿就整合推出了与养老社区融合的一款养老保险产品,客户在购买指点养老产品并达到一定保费标准后,便可获得梧桐人家的入住资格。
前期不赚钱盈利模式仍未看清
前不久,保监会发布了首份《中国保险业社会责任白皮书》,该《白皮书》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共有5家保险机构投资11个养老社区项目,占地面积3298亩,计划投资额达到163亿元。其预测,至2020年仅老领域,保险业直接投资规模预计最高可达4500亿元,补充养老院床位缺口225万张,同时可提供100万个直接就业岗位,每年为国家增加税收330亿元。
对于目前保险公司纷纷涉足养老社区,新华保险董事长康典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寿险参与到养老的模式还没有看太清楚,养老资金的投入和其他的投入不太一样,比如搞一个养老园区,一投就是几十亿,新华保险是希望能够探索一个纯养老的模式,而不是像某些机构以养老的名义去做商业地产。
据媒体报道,上半年,前海人寿、平安人寿、太平人寿、新华人寿等保险公司均有养老社区的投资。对于养老社区的定位和赢利模式,泰康之家CEO刘挺军介绍指出,目前一些保险公司采取的是“养老地产”模式,银行资金先入,成熟后卖房子给需要养老的人,从而持续赢利。刘挺军还指出,养老社区并非暴利、高盈利投资,由于其投资周期长达8~10年,项目投入前期并不赚钱,短期收益大概在5%~6%。长期若20年就是8%~10%。投资回报的长期前景是一定被看好,但档期的门槛是很高的,所以只有保险资金才适合做。
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近日也表示,虽然养老社区的前期投入时间较长,但老社区延伸寿险产业链至医疗等领域,并且与保险资金在时间周期上也相匹配,出于险资的安全和流动性考虑,未来30年,养老社区依然会是主要的投资方向。
资金偏爱养老社区券商唱多保险股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酝酿了六七年的“上海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项目”已经敲定时间表。这个试点一度被视为给保险业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的“政策春天”。据国内一家养老保险公司内部测算统计,试点每年将为上海带来近100亿元新增保费收入,一旦在全国铺开后,能够撬动国内商业养老保险市场千亿元的保费需求。
另外一项年内有望落地是,保险资金投资养老社区配套政策。其中不乏,允许保险机构以股权投资方式,与专业化医疗机构和养老运营商共同发起设立养老服务机构这样的亮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教授庹国柱在接受上述媒体采访时称,多层次的养老产业必将成为未来的发展热点。
庹国柱表示,各地方政府做养老规划时,都认为如果养老都压在政府头上是有问题的,这很难应对老龄化加快的事实。多层次的养老产业发展肯定是下一步的热点。庹国柱预计,配套政策的落地将会吸引更多保险资金涉足养老社区。
此外,在近期集中进行的投行中期策略会上,对于被冷遇多时的保险股,分析师们却是近乎一致看多。目前,十多家主流投行、券商对保险股的评级都是“强于大市”。“东风乍起,吹醒沉睡已久的保险股。”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国泰君安证券毫不掩饰对保险股的唱多姿态。
慧择提示:综上可知,以房养老试点的推行,使得多家保险企业密集推养老社区。险企参与以房养老产业,不仅可以促进保险行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带动以房养老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养老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