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众所周知,基金不仅是老百姓投资获利的一种工具,还是企业进行融资的一种手段。在基金投资上,股票型基金依旧没有摆脱份额“缩水”的魔咒,但仍然有18只基金份额翻番。
规模成为基金业绩的“敌人”
从18只份额翻番的股基来看,13只基金份额在2013年末不足4亿份。其中,7只基金份额不足2亿份,仅3只基金份额超过了10亿份。具体而言,份额最小的两只基金分别是长信内需股票和汇添富逆向投资股票,这两只基金在2013年末的份额分别为4088万份和5159万份,良好的业绩令其份额呈现出爆发式增长。长信内需成长在过去半年间获得了4.76亿份净申购,份额增长了近11.6倍,成为净申购比例最大的一只基金。该基金上半年业绩表现也十分优异,净值增长达到了14.09%。汇添富逆向投资股票在过去半年份额增长也超过了5倍,上半年净值增长达14.78%。而上半年的“冠军”基金—中邮战略新兴产业,该基金在短短半年内,净值增长接近40%,份额增长了1.7倍。“亚军”基金兴全轻资产,半年间业绩达到24.62%,份额增幅也达到了1.3倍。与此截然不同的是,在结构性的行情中,大基金的“劣势”越发凸显,将规模是业绩的“敌人”演绎得淋漓尽致。
上半年份额翻番的18只股基,平均份额在2013年末仅为4.47亿份,这些基金上半年的平均收益率达到了11.82%。而2013年末份额超过100亿份的14只股基,业绩乏善可陈,无一例外遭遇了净赎回。上述14只股基上半年净值平均下跌3.65%,而所有股基的平均跌幅为0.99%,这意味着,大基金的表现远远落后于市场平均水平。份额最大的一只股基2013年末份额达到了262.05亿份,该基金上半年遭遇了20亿的净赎回,净值跌幅为8.87%。
一位管理大型基金的基金经理感慨,去年至今,市场的热点基本在有故事且具备成长空间的小股票上,而这些标的,很难成为大基金的配置选择,即便配置诸如此类的股票,因为持仓限制,也很难对净值产生积极的影响。“规模适中的基金平均净值增长率最高,而大型基金无论熊市还是牛市的表现,总是不尽如人意。”一位基金分析师的研究结果显示,熊市5亿以下的小盘基金表现最好,而牛市10-20亿才是最佳的规模。上述分析师认为,小规模的基金能够很轻易地将所有的资金都投入到最理想的地方,流动性的缺乏会迫使一些大的基金不得不投资于一些次优的领域,从而侵蚀了业绩。
基金投资偏好成长股
从18只翻番的股基来看,绝大多数均偏向于成长股投资。单从基金的名字,就能看出其投资偏好,如“内需”、“新经济”、“轻资产”、“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科技动力”、“医疗保健”等。一位业绩优异的小型基金经理坦言,目前的结构性行情,“小基”和“大散”是很有优势的,可以顺势而为,迅速调整方向,而且试错成本较低。掌管中邮战略新兴产业的任泽松,在最初履职私募时的研究范围就覆盖TMT、医药和环保,为之后投资成长股打下了基础。他预期,市场可能仍保持成长股的风格,但更需要研究的深度。兴全轻资产也属于较为典型的成长型风格。掌管该基金的经理陈扬帆,自身操作风格灵活,主动选股能力较强,基金行业配置方向为符合中国经济转型、未来发展空间明确的个股。
此外,长信内需成长股票的基金经理安昀也是坚守成长股投资。在经历了市场的磨砺后,安昀有了自己的投资原则,第一,不参与风格转换,行业轮动;其二,不做主题投资。在其看来,成长股虽然有局部泡沫,但依旧还有上行的空间,其逻辑在于,在经济增速下行的背景下,市场对于转型有很高的预期。对于下半年的行情,多数基金经理仍然看好优质成长股,计算机、环保、电子、军工、新能源等领域的优质个股值得关注,这意味着,那些“小而美”的基金,有望获得持续的超额收益。
慧择提示:通过以上描述,我们可以得知,在结构性的行情中,大基金的“劣势”越发凸显,规模成为业绩的“敌人”。此外,“小基”和“大散”是很有优势,绝大多数投资偏好成长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