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监会一季度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保监会主席助理袁力透露了这样一组数据:工程保险的保费收入同比增长了85.8%,家庭财产保险增长了42.9%,增幅非常大。据介绍,这几类财产险爆发式增长的直接原因是年初的雪灾刺激了保险需求。
在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中,一些建设工程遭到损毁,一些家庭也遭受财产损失,其中投保相关保险的都得到了保险赔付,其损失得到了弥补。更为重要的是,保险公司面对雪灾,特事特办,开辟绿色通道,积极主动地加快理赔速度,其理赔的结果和效率经过媒体的传播,不仅投保人满意,没有投保的人也感觉到了意外的惊喜。企业和老百姓从灾难中尝到了保险的“甜头”,投保意识明显增强,很多之前没有投保的人都选择保险,工程险、家财险等相关保险短期内因此得到了快速增长也就不足为奇了。
俗话说,亡羊补牢,犹未晚矣。羊跑了,赶紧修好羊圈,防止羊圈里其他的羊跑掉。在今年的财产险投保过程中,就有很多人是以这种亡羊补牢的心态选择保险的。尽管前面的损失无法弥补,但看到了保险这种转嫁风险的方式,大受启发,转而寻求保险的庇护。于是,相关保险覆盖面扩大。
有了保险作为人们生命财产的保护伞,可以减轻个人和政府的风险负担,这是令人值得高兴的事情。可高兴之余,又不免有几分担忧,因为保险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的保险意识就会淡漠,放弃保险。
其实,每次灾难过后,财产险业务都会迎来快速发展的短暂春天,这已经成为保险业的“规律”。2005年,江浙沪一带遭受“麦莎”、“卡努”台风,很多居民家中的财产受损,台风过后,沪上家财险投保率陡升。可是,当人们感觉不到风险时,就会放松警惕,舍弃保险。实际上,“麦莎”台风过后两年内沪上家财险的投保率呈下降趋势。
从改革开放算起,保险至今已发展了30年,期间发生了很多大大小小的灾难,如1998年长江流域曾遭受过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每年沿海一带总会遭遇台风的袭击。每次灾害都足以唤醒人们的保险意识。如果以亡羊补牢的方式和速度投保计算,目前的保险覆盖面早就应该很广了,足以发挥风险保障作用了。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来,保险的投保率依然很低。以今年年初的雪灾为例,估计总体损失1111亿元,但保险赔偿发挥的作用仅为5%左右,只是杯水车薪而已。而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每临大灾,由保险市场分担的灾后赔偿占比平均高达30%左右。
差别为什么这么大?关键在于认识和态度:人家是重保障,力求防患于未然,我们则忽视保障,常持亡羊补牢的心态,只看眼前,不管将来,而且还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痛。有鉴于此,本可依赖的保险便不能在灾害来临时发挥作用,直至风险发生后,才意识到风险的存在,马上去投保;一旦没有风险发生,态度又发生变化,视保险为无足轻重,最终的命运就是又一次被抛弃;等再次碰到风险,才不得不又想到保险……在这样的循环反复中,保险常常会踏空,保障功能自然就无从谈起。
众所周知,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如果能够确切知道灾难什么时候发生,也就不称之为风险了。当然,风险的发生有一定的概率。正是基于风险的不可预知和发生概率这两个基础,才有了保险这种转移风险的方式。所以,保险应该是超前的,是常态的,也就是说,投保要具有前瞻性和持续性。因为人们不知道会在哪天遇到风险。看到风险投保,看不到风险退保,总是羊跑了以后才想到修补羊圈,从本质上来来看,这种方式与保险是相悖的,其结果一定是无法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
总之,羊圈需要时时维修,防患于未然胜于亡羊补牢,惟有如此,才能有效防止让羊逃跑的窟窿再出现——保险的真正作用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