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制为什么要改革?
目前,销售误导已成为保险行业诚信缺失的一个缩影。现有制度下保险代理人急功近利的误导行为,导致行业社会声誉极差,已经严重影响了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行业信誉出现问题也会形成系统性风险”,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如此说道。
误导严重仅仅是现有代理机制的一个方面,分配机制不公、专业素养低、待遇差、留存低、流动率高等诸多问题,都随着市场的发展而充分暴露。
只有对代理制改革动机的追根溯源,才能清晰如何推动代理制改革。改革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建立公平公正的分配机制,吸引高素质社会精英加盟,建设一支高品质的保险销售队伍,在销售和服务过程中传播正确的保险文化和保险知识。唯如此,才能真正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奠定保险行业的社会地位。
态度暧昧的保险公司
从市场行为的角度来讲,如果现有代理制阻碍了商业保险公司的销售和盈利,改革要求最强烈的应该是保险公司。但实际情况却并不完全如此。
在行业一片改革呼声的热潮下,推动改革最积极的是位居全局的保监会、以及身居局中的广大保险代理人,作为代理制改革的主角商业保险公司,尤其是人寿保险公司的态度反而比较暧昧。
早在2009年9月,中国保监会就曾下发《关于改革完善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的意见》(下称“84号文”),提出营销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方向,同时明确了保监会的态度和导向。根据媒体报道,84号文发文之前,保监会曾提出一个改革力度更大的措施构想,并征求了多家公司意见,还与五家大型寿险公司一把手面谈,其中两家表示反对,两家态度相对平和,实际上也是不太情愿,仅有一家比较支持。
2012年5月,保监会再次下发《关于坚定不移推进保险营销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征求意见稿)》在业内引起关注。“这次应该是动真格的了,通知言辞坚决。”一位保险中介公司人士表示。但一些人寿保险公司高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态度依然暧昧。
“现在是到了该改变的时候,但是这不是项轻松的任务,特别是在保险业务整体下滑,保险公司盈利下降的时局下,转为员工制有可能导致保险公司成本升高,反而会将成本转嫁到代理人身上。”一位中国人寿人士如是说。“国寿有代理人60多万,平安40多万,太保30多万,整个行业代理人超过300多万,因为牵扯人员太多,简单一刀切将会引起行业大波动。”一位太保人寿分公司负责人表示。
据媒体报道,多数保险公司对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均持观望态度,一家正在筹备的寿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在与媒体交流时表示,作为新筹备的保险公司,更要考虑成本问题,员工制需要的成本太大,目前还不现实。“还是会采取广增员的形式,招收大量的营销员,至于待遇和日常管理,与其他保险公司基本大同小异。”
建立公开透明的保险市场环境
商业公司的根本目的就是追逐利润,商业保险公司亦然。如果现有代理制对保险公司利润下降的影响不大,或者改革反而会影响盈利,其改革积极性必然不高。要改变这种局面,除非客观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倒逼保险公司进行改革。
现有代理制存在的问题和积累的矛盾很多。从社会影响来讲,最关键的就是销售误导。在保监会对销售误导出台多项监管制度进行严厉打击,并专门建立投诉热线的情况下,误导情况依然较为普遍。主要原因就是保险公司销售误导的成本很低,而消费者的维权成本很高,同时误导取证难。
尽管保监会已经出台多项行之有效的销售误导治理制度,但误导的治理依然很难。保险误导大部分都是通过口头进行,消费者不可能在营销员销售时就想到必须录音保存证据。而一旦发现被误导后,消费者要想取证就很难。即使有些误导报监管部分发现了,保险公司的违规成本也很低。
另外,庞大的营销队伍与紧张的监管人力的矛盾,更加剧了销售误导与消费者保护的矛盾。
如果市场环境能够遏制保险销售误导,就必然倒逼保险公司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讲诚信的销售队伍。从这个角度来讲,建立一个合适的市场环境,是推动营销机制改革的重要环节。
慧择提示:从国外很多发达国家的保险市场来看,想要加强保险监管的强度重点是保险公司市场相关信息的透明力度、引入第三方监督,是保险监管的有效延伸。因此要推动保险代理制的改革,就必须要加强这两个方面的建设,为改革创造更好地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