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以后,虽然全行业保费增速开始回落,但是分红险的销售势头一直向好。在2010年上半年的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原保监会主席吴定富透露,当时银保业务占人身险业务比重已经超过50%,分红产品在人身险业务中占比超过70%。
独步江湖近10年的分红险,如今到了大面积兑付时刻。如果把2007年各家保险公司满期给付的超常规上扬,看成中国保险史上的第一轮分红险兑付洪峰,那么5年后的第二轮洪峰将在更大程度上对险企形成挑战。
两次增长高峰
从业内了解到,在2002年卖出的10年期分红险产品,以及2007年、2008年的5年期产品正面临满期给付。
保险行业在2012年迎来大面积满期给付并非偶然。回顾中国寿险近10年的发展史,可以看到两次增长高峰。第一次发生在2001年~2002年,因投连险和分红险等创新产品的热销而启动,辉煌过后寿险增速在2003年~2006年明显回落。2008年,在银保业务的带动下,寿险保费重新崛起。
两次增长高峰带来了庞大的业务增量。以2007年启动的这一波为例,据中国保监会公布的2007年、2008年的全国寿险保费收入,分别是4464亿元、6658亿元,两年保费合计1.11万亿元。而2007年、2008年正是分红险取代投连险和万能险一枝独秀之时。尤其是2007年股市节节攀升,同期分红险收益率达到历史高点10%,在市场上颇吸引眼球。
通过Wind数据统计发现,2008年新华保险、中国太保和中国平安的分红险占其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分别达91.7%、33.99%和26.78%;而从分红险在寿险业务中的占比来看,新华保险、中国太保和中国平安分别是91.7%、50.3%、36.6%。
据业内人士估计,如果按照寿险中分红险占比平均为50%估算,2007年、2008年两年全行业共卖出1.11万亿元寿险,其中分红险达到5500亿元,其中5年期的分红险占据了一定比例。
分红险独大
分红险为何会如此受到市场的青睐?
作为本世纪初推出的新一代产品,分红险兼备保障和投资两种功能。其中,偏向投资型的分红险通常为5年或10年期,保障功能相对较弱,多数只提供人身死亡或者全残保障,以银保分红产品为代表;偏向保障型的分红险侧重人身保障功能,分红只是作为附加利益,红利将按照公司每年的经营状况分配,没有确定额度。
2007年大受市场追捧的,便是在银保渠道购买的投资型分红险。购买这类产品的客户在获得身故保障和生存金返还的同时,还以红利的方式分享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果。在不少客户的理解中,如果不算时间价值,“返还”意味着“保本”,“分红”则表示有可能获得额外收益,尽管分红比例是不确定的。与此同时,分红险还能给予一定的保险保障,比起银行储蓄,十分划算。
“5年、10年趸缴的分红险曾在银行大卖特卖,各保险公司为了占领市场份额,大量销售这种产品。”中国人寿(17.71,-0.19,-1.06%)一名业务员对记者回忆。
2007年、2008年迅速扩张的银保渠道,成为助推分红险登上“第一险”的催化剂。
但银保业务渠道增长过快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2010年起,保监会下文整顿银保渠道。在自上而下的推动下,一些保险公司开始调整业务结构,停止了5年期趸缴业务,转而销售10年期、20年期有持续收入的期缴业务。但是,分红险依然是主要险种。
某大型寿险公司人士表示,由分红险独大引发的行业性波动,影响主要有:一是兑付洪峰的出现,让保险公司需要准备充足的现金流;二是2008年销售高峰过后,保险资产总体收益率开始走低,早期趸缴保费快速增长带来了较大资金流入,给保险公司增加了资产配置难度;三是在分红险收益不佳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向好的情况下,一些公司分红险、万能险产品的退保率上升。
初现兑付小高峰
今年一季度上市保险公司数据显示,2012年保险公司满期给付增加的迹象明显。
比如中国人寿季报显示,2012年一季度应付赔款金额为164亿元,比2011年底增加37.3%,理由是“应付满期给付增加”。在新华保险季报上,一季度应付赔款金额为6.6亿元,比去年末增长32.3%,也是受“应付满期给付增加所致”。
据了解,保险公司在销售保险产品时,为防止未来出现给付压力,会对产品进行分保。今年一季度,新华保险的应收分保账款比2011年末大增140.9%至6.6亿元,报告解释是因为“分保产品开始满期”。由此可见,在一些保险公司满期给付的洪峰已在眼前。
回顾2007年,各保险公司在2002年销售的5年期分红险大量满期,曾经引发历史上第一次分红险兑付高峰。
兑付高峰引起了各保险公司的数据指标发生波动。
【慧择提示】年报显示,中国人寿、中国太保和中国平安3家公司2007年的给付支出与退保金同时大幅上扬。其中,中国人寿赔付支出694.06亿元,同比大增184.72%,退保金436.61亿元,同比增加50.77%;中国平安赔付支出269.98亿元,同比增加49%,退保金133.33亿元,同比增加54.7%;中国太保赔付支出202.34亿元,同比增加31.9%,退保金82.22亿元,同比增加70.4%。
独步江湖近10年的分红险,如今到了大面积兑付时刻。如果把2007年各家保险公司满期给付的超常规上扬,看成中国保险史上的第一轮分红险兑付洪峰,那么5年后的第二轮洪峰将在更大程度上对险企形成挑战。
两次增长高峰
从业内了解到,在2002年卖出的10年期分红险产品,以及2007年、2008年的5年期产品正面临满期给付。
保险行业在2012年迎来大面积满期给付并非偶然。回顾中国寿险近10年的发展史,可以看到两次增长高峰。第一次发生在2001年~2002年,因投连险和分红险等创新产品的热销而启动,辉煌过后寿险增速在2003年~2006年明显回落。2008年,在银保业务的带动下,寿险保费重新崛起。
两次增长高峰带来了庞大的业务增量。以2007年启动的这一波为例,据中国保监会公布的2007年、2008年的全国寿险保费收入,分别是4464亿元、6658亿元,两年保费合计1.11万亿元。而2007年、2008年正是分红险取代投连险和万能险一枝独秀之时。尤其是2007年股市节节攀升,同期分红险收益率达到历史高点10%,在市场上颇吸引眼球。
通过Wind数据统计发现,2008年新华保险、中国太保和中国平安的分红险占其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分别达91.7%、33.99%和26.78%;而从分红险在寿险业务中的占比来看,新华保险、中国太保和中国平安分别是91.7%、50.3%、36.6%。
据业内人士估计,如果按照寿险中分红险占比平均为50%估算,2007年、2008年两年全行业共卖出1.11万亿元寿险,其中分红险达到5500亿元,其中5年期的分红险占据了一定比例。
分红险独大
分红险为何会如此受到市场的青睐?
作为本世纪初推出的新一代产品,分红险兼备保障和投资两种功能。其中,偏向投资型的分红险通常为5年或10年期,保障功能相对较弱,多数只提供人身死亡或者全残保障,以银保分红产品为代表;偏向保障型的分红险侧重人身保障功能,分红只是作为附加利益,红利将按照公司每年的经营状况分配,没有确定额度。
2007年大受市场追捧的,便是在银保渠道购买的投资型分红险。购买这类产品的客户在获得身故保障和生存金返还的同时,还以红利的方式分享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果。在不少客户的理解中,如果不算时间价值,“返还”意味着“保本”,“分红”则表示有可能获得额外收益,尽管分红比例是不确定的。与此同时,分红险还能给予一定的保险保障,比起银行储蓄,十分划算。
“5年、10年趸缴的分红险曾在银行大卖特卖,各保险公司为了占领市场份额,大量销售这种产品。”中国人寿(17.71,-0.19,-1.06%)一名业务员对记者回忆。
2007年、2008年迅速扩张的银保渠道,成为助推分红险登上“第一险”的催化剂。
但银保业务渠道增长过快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2010年起,保监会下文整顿银保渠道。在自上而下的推动下,一些保险公司开始调整业务结构,停止了5年期趸缴业务,转而销售10年期、20年期有持续收入的期缴业务。但是,分红险依然是主要险种。
某大型寿险公司人士表示,由分红险独大引发的行业性波动,影响主要有:一是兑付洪峰的出现,让保险公司需要准备充足的现金流;二是2008年销售高峰过后,保险资产总体收益率开始走低,早期趸缴保费快速增长带来了较大资金流入,给保险公司增加了资产配置难度;三是在分红险收益不佳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向好的情况下,一些公司分红险、万能险产品的退保率上升。
初现兑付小高峰
今年一季度上市保险公司数据显示,2012年保险公司满期给付增加的迹象明显。
比如中国人寿季报显示,2012年一季度应付赔款金额为164亿元,比2011年底增加37.3%,理由是“应付满期给付增加”。在新华保险季报上,一季度应付赔款金额为6.6亿元,比去年末增长32.3%,也是受“应付满期给付增加所致”。
据了解,保险公司在销售保险产品时,为防止未来出现给付压力,会对产品进行分保。今年一季度,新华保险的应收分保账款比2011年末大增140.9%至6.6亿元,报告解释是因为“分保产品开始满期”。由此可见,在一些保险公司满期给付的洪峰已在眼前。
回顾2007年,各保险公司在2002年销售的5年期分红险大量满期,曾经引发历史上第一次分红险兑付高峰。
兑付高峰引起了各保险公司的数据指标发生波动。
【慧择提示】年报显示,中国人寿、中国太保和中国平安3家公司2007年的给付支出与退保金同时大幅上扬。其中,中国人寿赔付支出694.06亿元,同比大增184.72%,退保金436.61亿元,同比增加50.77%;中国平安赔付支出269.98亿元,同比增加49%,退保金133.33亿元,同比增加54.7%;中国太保赔付支出202.34亿元,同比增加31.9%,退保金82.22亿元,同比增加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