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银行存款1.6万竟成保险
家住淄博市张店区70多岁的李老汉给我们打来热线电话,反映自己在建设银行网点存的活期储蓄成了保险,当时在建设银行存了1.6万元,今天想取出来时,却被告知“成了保险了,这是活期存折,到时候拿出来就行了,这不一弄,说给存到保险上了。”需要五年后才能取出。
李老汉非常疑惑,自己活期存款怎么就会变成了保险?于是他给当时去银行办理存款业务的女儿打了个电话询问怎么回事,而他的女儿也说不清说,直说银行让在一些单据上签字,自己没看懂,人家说让在哪儿签就在哪儿签了。老人拿着存折到银行理论,却被银行一句话堵了出来,说本人同意的,有本人签字确认。
业内人揭秘保险变存款内幕
其实像这种现象并非个例,保险公司联合银行,对老年储户进行误导销售的情况屡见不鲜,以至于出现很多家庭不放心老人独自去银行存款,怕的就是被忽悠。从银行来说,存款自愿,取款自由是行业准则,而商业保险更是一种合同行为,需要双方在平等自愿公平诚信下签订,而如今这一切却变了味,为何出现这种现象?说白了,利益使然。
我们联系了某国有大型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这位工作人员主要从事的就是对保险销售人员和银行业务员销售保险培训,他向记者透露了存款变保险幕后的内情,说“柜员可能会考虑到消费者的心理,对保险比较抵触,就会故意隐瞒销售产品是保险理财产品,会说和银行差不多,也会夸大收益,说和银行的利息一样,息涨随涨,是跟银行利息较高的,还有说保险是五年三年的,他会说存一年就可以取出来,但是他不会说取出来会有一部分损失,这些客户都是不知道的。”
银行推销代办保险因会获得提点
隐瞒合同条款,夸大分后收益,这已经严重违反了合同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但存款变保险的黑幕还远不止于此,没有银行的鼎力相助,忽悠的天花乱坠,恐怕也没人上当,但是一直把别人的信用当做衡量一个人是否诚信的银行却没能守住信用这个原则。
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银行和邮政会代理一些保险公司的产品,有时候会直接隐瞒保险公司名称,就说这是他们推出的理财产品,有很多相关情况他都透露的不完整,甚至完全隐瞒,“客户只有在接到保险公司回访电话时候才会知道自己购买的是保险产品,所以说也会出现退保的情况。”
那么银行为什么会心甘情愿为保险公司推销保险?这位知情人士透露说,银行推销代办保险,主要原因是保险公司看好银行的业务特点,银行客户中有相当多的保险潜在客户,保险公司会给销售保险的银行一定的提点。“现在保险公司和银行是有合作关系,有保险公司或者银行来代理保险公司的理财产品,现在银监局和保监局都推出了非驻点经营,保险公司讲师会对银行柜员或者大堂经理进行一个销售培训,由于这个和他们的提成挂钩,所以他们会在销售时,将保险公司的情况说明做一个误导的介绍。”
山东将出新规严打保险误导销售
其实,早在2009年,保监会等部门就严令禁止银行储蓄柜台销售商业保险,然而在禁令面前,不少银行却抵挡不住利益的诱惑,屡屡违规。不久前,山东保监局与辖区内42家省级寿险公司一把手签订“承诺书”,要求其担当治理“销售误导”第一责任人;同时,瞄准银邮代理、个人营销和电话销售等三大渠道,选取违规问题较多、整改工作不到位的公司,着力纠正故意混淆保险与存款的概念、夸大合同收益等问题。山东保监局也有针对性地提出销售环节“七项禁令”:严禁擅自印制产品宣传材料、严禁夸大保险产品收益、严禁提供虚假产品信息、混淆保险产品概念、严禁隐瞒合同重要内容、严禁篡改客户信息资料、严禁销售人员代签名、严禁代抄录风险提示语句、严禁无证展业。建立起销售误导内部责任追究机制,明确各级分支机构管理人员对销售误导行为的管控责任和责任追究标准。对查实的销售误导行为,要严肃追究有关管理人员的责任,情节严重的,还要严肃追究上级机构相关高管人员的责任。
我们从山东省保险行业协会了解到,目前山东省正在制定相关规章,严打保险误导销售。淄博市银监局表示,将根据上级部署,对违规销售保险的银行进行严肃处理。遇到这种问题可以转接到行业协会,银监局会全力给他协调处理,目前山东省还没有具体措施,广东开展了对这种寿险的普查调查哪些是自愿哪些被误导,山东也会很快跟上。
慧择提示:银行并非不能销售保险产品,关键是不应该在储蓄柜台销售保险产品,而应该在专门的理财柜台或其他柜台销售。如果推荐一些保险业务,应该讲解清楚保险的种类和协议的详细情况,不能误导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