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2008年,这一数据为7家。七家中国农险业带头人分别是,人保财、中华联合,安华农险、安信农险、阳光农险。
尽管如此,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财政补贴。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各级财政保费补贴占到农险保费的80%,在全国农业保费收入中,享受财政补贴形成的农业保费收入占比达到98%。
在农民中间,农业保险似乎一直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处境。中国保险学会2014年9月10日发布的《中国农业保险市场需求调查报告》中称,能完全看懂保险条款的农户仅占14.61%,大多受访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查勘、定损缺乏清晰的理解。
其中固然有农业生产成本与支出的考虑。比如部分农民认为,通过保险赔付获得的资金还不能完全覆盖农业生产的物化成本,更不用说人力成本、土地租金等方面的投入。但风险意识不足,缺乏管理意识却被认为是众诟之病。
风险意识薄弱的背后,与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分散不无关系。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定寰在其著作《“农超对接”怎么做》中表示:国内市场依然是“小农户”对大市场的格局。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家也就四五亩地,且土地不成片,无法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生产成本较高。而且每家每户生产的数量也有限,只能通过中间的商贩集中收购,几经倒手才能“从农场到餐桌”。
美国农业商业及金融体系的成熟一定程度上与其规模化经营分不开。美国农业总的来说它是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在资源禀赋优的土地上,通过基础设施完善、高新科技的应用、大范围资源配置和市场开拓等手段,实现了农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
而放大来看,农险不应单单从农险角度去认知,还应从更宏观的战略层面考虑。如农村土地流转确权、农险与信贷等结合等,整个传统农业的升级是一个系统问题。甚至未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突飞猛进,如何利用其在定价、服务模式、交易形式等方面改进传统的经营管理,都是这个问题的子集。
慧择提示:随着国内农业商品化、国际化的加深,小农户、分散经营的模式抗风险能力已越来越难适应市场要求,国内亟须培育一批有实力的农业商业企业,保障农产品的稳定供应。然而目前,我国农险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存在保障水平低、保险产品层次单一,保险补贴覆盖面不够等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