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国家对医保重视程度的增加,医保的待遇水平得到了提高。在这种情况下,骗医保的行为不断出现,这严重破坏了医保的市场秩序。为了规范骗医保的行为,国家必须完善医保制度。
让参保人充分理解并认同制度目标,感受到实际的受益,从而像维护自身权益一般自觉抵制“骗医保”现象,其实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将新农合医保制度的权责关系真正坐实,真正通过医保账户,让参保人看到个人医疗保障权益的累积。
新农合资金是农民看病的“保命钱”。然而,贵州省毕节市、黔东南州、六盘水市等数个市州,近期公布了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使用情况专项监察的结果,发现从县级医院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及私立医院等不同类型医疗机构,均不同程度存在套取、骗取新农合资金行为,塌方式集体沦陷的现象突出。
“骗医保”这事儿,其实并不新鲜。既然通过医保可以获得真金白银的兑付,出现绞尽脑汁“钻医保漏洞”的苍蝇,也就并不意外。而对于医保而言,即便制度定得再严格,也终究不太可能严丝合缝,更何况,对于医保的监管,也毕竟有限,指望通过监管来火眼金睛的识别所有骗保行为,也就并不现实。
然而,当“骗医保”不仅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甚至成了一桩“生意”。不仅私立医院,从县医院到乡镇卫生院均参与其中,甚至连医保的保险对象与受益人,也成为合谋骗保者。如此风靡而遍布的医保骗保现象,的确值得反思。
“骗医保”现象如此普遍,从各级医疗机构到患者均参与其中,仅仅是加大罚则,已远远不够。对于骗保的医疗机构,理当停止其参保资格,但诸多医疗机构违规,统统叫停资格,降低医保报销额度的话,对于公众正常就医的影响,自然可想而知。那么,医疗机构违规骗保行为,是否就“法不责众”,并因此而成为不治之症了呢?答案当然也是否定的。
事实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一制度使得农民实际受益没有预期的那么大,尤其是对于只有小病或不怎么生病的农民而言,也就难免感觉自己的新农合在“被统筹”中吃了亏。而另一方面,基层的医疗机构与卫生组织,一旦缺乏新农合医疗制度的有力约束,一些骗保的试探屡屡得逞,几乎无风险的违规套利行为,更极大地刺激了各方的“骗保”冲动,不设防的新农合落入“骗保”泥淖之中,也就并不意外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骗医保”风靡的背后,其实更需反思制度因素。如何合理的设计新农合保障方式,与参保人形成利益同盟,让其充分理解并认同制度目标,感受到实际的受益,从而像维护自身权益一般自觉抵制“骗医保”现象,其实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将新农合医保制度的权责关系真正坐实,真正通过医保账户,让参保人看到个人医疗保障权益的累积,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因为对政策未来不确定性的怀疑,而导致的短期骗保行为。
可见,“保命钱”难抵“骗医保”的诱惑,“骗医保”风靡的背后,固然有着诸多复杂因素,但唯有从制度上让参保人看到权益的可持续性,“骗医保”才难有市场,而对于“骗医保”行为的惩处,也才能有的放矢,不至于投鼠忌器。
慧择提示:骗医保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它已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它的存在会造成医保基金的大量流失,不利于医保的进一步发展。要想规范医保市场,国家需要对医保制度进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