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8月份统计数据,居民消费价格(CPI)总水平同比上涨6.5%,超过1996年6%的水平,创下11年来新高。为了引导投资合理增长,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7年9月15日起,再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个人理财重在均衡
“又加息了,现在物价涨得厉害,股票、基金都在涨,最新一期国债的年利率也超过5%,我手上的钱真不知该往哪投。”论坛上一位网友的留言这样表示。对于这样一个处于流动性过剩时代的投资者,如何能跑赢CPI?如何应对个人财富缩水的风险?在加息背景下,面对股市的波动,如何能稳妥地使自己的投资收益率不降低?许多人纷纷开始转移,将目光锁定在了收益不高但是稳定的国债和各种各样的保险产品上。
从理财的角度讲,手中的资金要根据家庭的财务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均衡选择,长期投资肯定是国债稳赢无疑。但如果投资者偏好风险,希望“短期内出效益”,国债的回报无疑要低。划算不划算,主要还在于投资者自己掂量。
对于能够承担一定风险的理财者,可以选择基金产品和保险产品。基金产品和保险产品都是长期投资类型的产品,相对保守型的投资渠道,它的收益率较高,风险也相应较大。
保险类的投资产品,承担的风险要比储蓄等理财产品略高,而且每年要支付一定的账户管理费用。保险类的投资产品也有偏重保障型的,在保障健康的同时,尽量抵御物价上涨的风险。不过保险类产品投资风险的高低,要看产品品种和保险公司采取的投资渠道。
国债仍具投资价值
近期债市不同程度受到8月CPI和紧缩预期的影响,交易所国债指数更是应声大跌。央行的再度加息,对债市带来了一定影响。今年央行已是第五次提升存贷款利率,但国债指数仅仅从3月初最高约112点下跌到前期的最低109.5点,多数券种的收益率提升了0.5个百分点。
近期央行用特别国债作抵押进行正回购,一方面降低了自身的操作成本,同时收缩了市场流动性,这对交易所债市虽无直接影响,但存在心理上的影响因素。
虽然收益目前赶不上股票或基金,那么投资者是不是该完全放弃国债呢?“肯定不该完全放弃,一种投资品种好不好不能单看预期收益,重要的是要看产品的风险、回报状况与投资者本身的投资目的、风险承受能力是否吻合。”理财专家认为。“对于大部分追求稳定回报、风险承受力小的投资者而言,投资国债仍是不错的选择。股票、基金虽然预期收益高,但产品风险同样大。相对于同期存款,国债收益要高一些,比如刚发行的电子国债,高出同期银行存款税后收益0.468个百分点。
因此,专家建议,在具体国债选择上,凭证式国债和储蓄式国债虽然收益有保证,但是流动性差,到期赎回才能获得全额收益,提前支取需付0.1%的手续费。
由此作为短期投资品种不是很合适,适合那些不能够长期持有,只要求获得一个比同期的定期存款收益稍高的投资者。相比之下,记账式国债由于可以上市交易,流动性非常的好,可以及时地把手中的债券兑现。但风险稍大,适合风险承受力稍高有一定投资技巧的投资者。
加息利好保险投资
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财方式,保险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不过,基于保险产品的多样化,在人生不同阶段,宜有所区分地对保险进行合理选择。
保险产品一般分为保障类、储蓄类和投资类三种。种类不同,受利息税调控的影响也各不相同。目前,市场上直接与利率联动挂钩的产品并不是很多,主要有投资型家财险和投资型意外险这两种。
除此之外,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等投资型险种,也是与利率隐性挂钩型的险种。从理论上来说,它们可以从加息减税政策中提高收益,间接享受加息带来的收益。但是,这只是一种间接的收益,并不是跟定期存款提高利息一样铁板钉钉。
专家认为,因为投连险、万能险产品会把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和投保人按一定比例分享,因此在加息背景下投保人会取得比较好的收益。如果投资者想进行长期投资,且资金比较充足,投连险是个不错的选择。其中加息对投连险中的保守型账户和稳健型账户是利好消息,可以增加账户的收益率,但对激进型账户的影响比较复杂,由于这类账户与股票、基金、债券等资本市场联系紧密,加息对各类行业、各类公司在股市的表现都会产生不同影响,当股市整体水平下跌时,此账户也不会幸免,只不过下跌幅度要远远小于股市。
因此,在加息背景下,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客户可考虑购买投连险激进型产品。而万能险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已将加息的可能性考虑进去,具有投资保底和“息涨随涨”功能,在利率变动时期优势更加凸显。
值得提醒的是,不要盲目跟风地购买保险,投保时期的保费支出,应根据每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而定,不宜过高。
一般说,只提供风险保障的产品,适合收入较低者购买,如人身意外伤害险、医疗险等,只需缴纳较少保费,就可获得较大的风险保障。兼具投资、储蓄功能的寿险产品,如分红型、投连型、年金险等,适合收入较高者购买。投保人应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收入水平来选择购买适合的寿险产品。较科学的是:合理的保费支出应占投保人年收入的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