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了解,近年来信托公司逐渐从从刚性兑付到有序违约。由于信托公司在运作信托产品过程中若因管理失职,导致信托产品可能出现违约风险,信托公司必须用自有资金来弥补损失。
根据格上理财统计,2014年将有近8000只集合信托产品到期,规模共计达9000多亿元,考虑到结合利息支付等因素,今年集合信托需兑付的本息将近1万亿元。兑付高峰将从5月份开始,其中,5月份到期的基建信托将接近4000亿元,房地产信托将超1000亿元,两者合计超过5000亿元。
大规模的信托集中到期,加重了市场对信托产品违约风险的担忧。但这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此前个案兑付危机如下:年前三家机构力保中诚信托30亿元涉矿产品刚性兑付;2月19日吉林信托松花江(77号)信托项目第五期规模为1亿元的产品再次逾期;因未能按期偿付一款信托产品,舒斯贝尔系被迫走上“拍卖席”;普提金集团近日深陷债务纠纷,且作为普提金还款担保方的湖北凯旋门截至2014年初已被湖北当地法院3次轮候冻结,中铁信托11亿信托预警。
透过这些风险产品,从信托资金投向来看,主要包括房地产和煤矿领域。当然,除了这两个领域之外,由于我国经济一直处于下行状态,不少行业企业情况每况愈下,预计未来信托产品违约不可避免。
但是,虽然存在信托产品可能违约的风险,但违约风险的程度却被大众严重高估。客观的来讲,违约风险仍在国家、监管层和信托公司自身的把控中。
首先,由于信托公司在运作信托产品过程中若因管理失职,导致信托产品可能出现违约风险,信托公司必须用自有资金来弥补损失。因此,增资扩股、严格自查等都成为信托公司防范风险的主要措施。政策层面,新近发布的99号文中也提及,信托公司出现损失后侵蚀资本的,应及时减记净资本或由股东及时补充。今年以来,已有多家信托公司完成增资扩股,西藏信托增资到5亿元,天津信托增资到17亿元,中投信托增资到16.6574亿元。其他包括兴业信托、安信信托、渤海信托、国投信托和山东信托在内,均启动了增资扩股计划。一方面是为了应对净资产管理办法扩张业务,另一方面就是有利于信托公司应对风险项目。另外,99号文中还提到,产品自查不仅涉及公司高层人员需要对产品负责,基层业务人员更需要对自己的产品负责。
其次,信托公司层面。根据信托业龙头大哥中信信托2013年年报披露,中信信托在2013年严格控制房地产信托、矿产资源类信托等业务的发展规模与速度,积极稳妥推进基础产业、工商企业、证券市场、加工制造业、文化产业等领域的业务发展。由此可见一斑,信托公司控制产品风险已然在路上,不光是现在,防范风险于未来也俨然成了信托公司的着力点。
再者,国家层面。央行在其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中,鲜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刚性兑付”现象有悖于"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市场原则,不仅助长了道德风险,也抬高了市场无风险资金定价,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序打破刚性兑付,顺应基础资产风险的释放,让一些违约事件在市场的自发作用下“自然发生”。因此打破刚性兑付是促进金融业良性循环的必要和必然之举,虽然在短期内会让市场情绪受到负面影响,但长期看来这种有序打破对金融业有利。
由此,从刚性兑付到有序违约,一方面是市场金融经济成熟的必经阶段,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一旦有失控迹象出现,有关方面的干预或救助措施将会及时遏制。
中国信托业协会5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1季度末我国信托业资产总规模达11.73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3.22%,增速结束了自2009年到2013年3季度以来连续4年超过50%的同比增长率。尽管增速在放缓,坐金融业二把交椅的信托业依然在高位。且不论信托业拐点是否来临,不论规模是否到极限,信托业已然存在的庞大规模必然需要与之对应的实体经济来匹配和消化。刚性兑付只能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特定时期保持稳定发展的一定支撑,而真正的市场经济则需要打破刚性兑付,有序违约。
慧择提示:通过上面信息我们可了解到,从刚性兑付到有序违约,一方面是市场金融经济成熟的必经阶段,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一旦有失控迹象出现,有关方面的干预或救助措施将会及时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