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坑旅游攻略
流坑村是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一个缩影。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流坑董氏依靠严密的封建宗族制度来凝聚族众、维系秩序、稳定发展。村中封建宗族活动的遗存随处可见,特别是那版本众多的谱牒和遍布村巷的祠堂,更是难得的人文景观。现在仍保存有明万历十年族谱 3本,清代各房谱牒20多个版本,各种宗庙祠堂58座。大宗祠遗址更是一绝,五根高8米、直径0 .7 米的花岗岩石柱,傲视苍穹,被称为流坑的“圆明园”。

 流坑村有着古老骄人的历史和高度发达的文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建村(937-943),始属吉州之永丰县,南宋时割隶抚州之乐安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个村子大都姓董,是一个董氏单姓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董氏尊西汉大儒董仲舒为始祖,又认唐代宰相董晋是他们的先祖。据族谱记载,董晋的孙子董清然在唐末战乱时,由安徽迁入江西抚州的宜黄县,他的曾孙董合再迁至流坑定居,成为流坑的开基祖。宋代是流坑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董氏 崇文重教,以科第而勃兴,成为江南大家族聚居的典型。

时有“一门五进士,两朝四尚书、文武两状元,秀才若繁星”和“欧(欧阳修)董(流坑董氏)名乡”之美称。元代,遇兵燹,村子遭毁。明清时代,村中有识之士绍继祖业,兴教办学,修谱建祠,并发展竹木贸易,使流坑村又一次繁荣兴盛。从宋初到清末,村中书塾、学馆,历朝不断,明万历时有26所,清道光时达28所。全村曾出文、武状元各1人,进士34人,举人78人,进入仕途者,上至参知政事、尚书,下至主簿、教谕,超过百人。江西省有30名以上进士的村子仅有4个,流坑村是其中唯一一个文物遗址保存如此完好的古村落,实在是难得的。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流坑村游历,赞:“其处 阛阓 纵横,是为万家之市,而董氏为巨姓,有五桂坊焉。”(见《徐霞客游记》第 147页,上海古藉出版社版)这里说的“五桂坊”,就是为表彰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董氏一门五人同时中进士这一盛事而建的纪念牌坊,“五桂齐芳”,历史罕见,可谓殊荣。近千年来,流坑科举之盛、仕宦之众、爵位之崇、经商之富、建筑之全、艺术之美、家族之大、延续之久,在江西是独一无二的,在全国也是少见的

状元楼
位于村西侧棋盘街旁,座西向东。据董氏族谱记载,始建于南宋年间,为纪念南宋初年的恩科状元董德元而建,历代有修茸,现存的状元楼是晚清重修之物。正阁悬挂着的"状元楼"大匾三个字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手迹。

翰林楼
位于贤伯巷东侧出口处。立其上,前可观顺流而下的乌江之水,后可观村中林立之屋。从楼的建造位置、设计特点来看,此楼即有防御外来侵犯、保护村子安全的关卡性质,又有表彰、纪念明代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董氏贤人董琰(字子庄)之意。

武当阁
位于村北面约一公里处,地处流坑村水流汇合处。占地约500平方米,始建于明代。先后在清同治十二年和民国二十六年两次由董氏家族捐资重修,是融道教、佛教及其他诸神于一庙的综合性建筑物。

文馆
始建于明初,又“桂严祠"、"江都书院",位于村北陌兰洲大宗词之西,座北朝南,是流坑村保存至今最大的一座书院。现正在进行修茸工程。

永享堂
位于隆巷西段南侧,是明万历年间流坑董氏名宦董懂所建,现存的永享堂在清代曾大修过。屋前照壁为麒麟望月图案,整个画面栩栩如生,层次分明,立体感强。所以永享堂又叫"麒麟厅"。

水绅山笏宅
又名"九德堂"座落于村沙上巷东侧,是临龙湖而建的一幢清代民宅。民宅为并列式建筑,由主厅、左右次厅及厢房、庭院组成。水绅山笏宅的特点,一、设计小巧整洁;二是装饰华丽。

屯田公祠
坐落于明经巷东端南侧,座北朝南,是祝奉流坑董氏第三代祖董文肇的宗祠。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后有重建及大修,是流坑幸存至今最大的一座祠堂。祠堂内石柱林立,硕大厚实,气势凝重,给人一种庄重肃穆之感。

流坑交通  
1.乐安县到流坑(途经牛田镇):每天中巴两班,分别是8时40分和下午3时,38公里,车程约1小时,票价6元;流坑到乐安县中巴每天三班,分别是7时、7时30分和10时,就在风味餐馆门前乘坐。其余时间可在村口乘坐机动三轮车(当地人叫"拐的")到牛田镇(2元/人,一般坐两个人就走),牛田到乐安县城的车子较多(流坑距牛田约8公里,车程15分钟)。

2、如何到乐安县:坐飞机的可经南昌转乘到乐安的车子;坐火车的可经赣州、吉安、鹰潭等地转车,吉安、鹰潭、抚州等地均有中巴到乐安,抚州到乐安40元(春运票价),车程2小时40分钟;吉安到乐安50元(春运票价),车程3小时。

3、乐安县有两个车站,开往县外(如吉安、抚州等)的车子从老站发车,开往县内(如牛田、流坑等)的车子在新站发车,老站和新站之间可坐"拐的"来往,1元/人。乐安往来各地的车均要经过一个重要的三岔路口,叫"潭港"路口,那里有一个流坑的大型广告牌,可在此拦车前往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