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厝垵是一座安静的小渔村,它背靠高山,面朝大海,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总是自由而惬意。远离城市的繁华,只有质朴的民居和文艺小清新的店面,当然,还有不混乱的酒吧。工作累了、倦了,这里是您最好的休闲场所!此时的您想深入了解一下这个美丽的地方吗?一起看看曾厝垵旅游攻略吧!

  曾厝垵旅游攻略一:简介
  曾厝垵社区位于厦门岛东南部,东至白石炮台与黄厝接壤,西至胡里山炮台,南至环岛路与大担岛隔海相望,北至御屏山西姑岭,三面环山,一面临海,面积约为6.5平方公里,风景秀丽。曾厝垵社区原来是个临海的村庄,1956年为群星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与黄厝村建立厦门大学农场,1960年改称思明农场,1966年归属曾塔社,1970年属前线公社前哨大队,1984年改为曾厝垵村委会,1987年9月划归思明区管辖,2003年8月“村改居”为曾厝垵社区居委会。 社区下辖曾厝垵社、仓里社、前田社、西边社、前后厝社、东宅社、上里社、胡里山社等8个自然村,10个居民小组,户数1473户,总人口4252人,外来暂住人口5929人,党员105人。村民以前以农为主,兼渔、副业,现大多转岗。

  曾厝垵旅游攻略二:宗教信仰
  厦门曾厝垵具有厦门独有的、香火旺盛的民间圣妈崇拜,实在可算得上是极具代表性的闽南原生态自然村。
  曾厝垵作为厦门港口城市的农村和渔村,在“村改居”之后,仍得天独厚拥有如此之多的历史遗存,也算一桩幸事。
  信众最多的应该是村口的福海宫与拥湖宫都侍奉闽南的保生大帝与妈祖林默娘,他们在此村有90%的信众,这个特点与闽南所有其他地方一样。每到节日,这里总是热闹非凡。
  在曾山上的太清宫,供奉着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等道教神仙。
  启明寺以前是尼姑庵,解放前只有三个比丘尼,她们经常到村里串门走动,村民都很熟悉。如今,佛教正在这里蓬勃发展着。
  基督教在该村至今留有遗迹。然而,曾厝垵最感动人的宗教遗迹是海边的“圣妈宫”。如果你经常从环岛路走过,你一定会对一座小型的宫庙产生好奇。是的,圣妈宫从一定意义上讲,可以算得上是曾厝垵的标志性建筑了。
  曾厝垵的老人说,圣妈的信仰来源于海边的“漂客之茔”。圣妈宫里的“神”只是很平凡的姑娘,她或许是婚姻不幸,或许是守望、盼望梦中的南洋,也许是想去台湾,也有可能因为生活实在太艰难,所以她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早上出海讨鱼的渔民看见了她,就将她拖了回来,安葬在这个海边的地方。
  经过了不知多少岁月,这些无家可归的外乡人和本地人,就由闽南当地的好心人招魂、办理殇事。他们由当时社会低层善良、无助的人晋级为至高无上的正神,成为苦难、草根阶层的保护神,开始保佑一方净土。 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二是圣妈的节日,这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戏班子唱戏长达一两个月,戏唱完了还会有播放电影。

  曾厝垵旅游攻略三:发展历史
  走在曾厝垵,随处可见当年华侨遗留下来的痕迹。建筑是最直观的展示,当年华侨建造了大量红砖古厝和南洋风格的“番仔楼”,至今仍有所保留。较大的住宅群甚至综合两种建筑风格为一体:古建筑的前面两“落”的屋顶为马鞍脊或燕尾脊,最后一“落”却是南洋风味的“番仔楼”。如今,这些华侨房屋由华侨的后代或亲戚居住、管理。只是它们也像鼓浪屿的老建筑一样,正在一步一步地没落了。
  除了建筑外,路旁散落的建筑构件都在提醒着你,华侨经济曾经对这个自然村产生的影响,断残的龙柱、来自吕宋的铁花、台湾日据时代生产的瓷砖等等。
  村里最有名的华侨,是曾国办先生。曾国办先生为人所熟知的,便是他在1927年和弟弟曾国聪一起投资建设了厦门思明电影院,但是,作为一个有远见的投资者,他对厦门的贡献并非仅仅在于此。
  早在1920年代,曾国办就投资了当时的环岛路(曾厝垵到镇北关的一段乡村公路,因城市建设已经发生变迁了),三、四十年代又合股投资了厦门到同安的海上运输。改革开放之后,这位华侨已是年迈的老人,尽管他在曾厝垵的多数产业早已经毁于日寇手中,但是他在菲律宾再次表示委托子孙回家乡投资。遗憾天不遂人愿,他不久后就去世了,一切独资、合资、合作也就烟消云散。
  村里路边的一块石碑还记录着他的事迹。
  战争的遗迹也充分表明华侨与曾厝垵血脉相连的关系。村里的老人说,抗战期间村里比较好的房子都被日本鬼子烧毁,小洋楼首当其冲。老人们猜测日本鬼子纵火“番仔楼”,是对闽南华侨泄愤。
  后来由于多种原因,一个特殊的阶级——闽南华侨从这个自然村渐渐淡出了。

  风景如画、环境优雅、交通便捷的环岛曾厝垵海滨,是厦门岛内闽南文化保持最好的原生态自然村。闹中取静,环境宜人,原始的娱乐方式,便捷的交通方式、整洁温馨的农家住宿,这里绝对是您休闲和旅游的理想之选!此时的您还在犹豫什么?现在就拿起您的曾厝垵旅游攻略朝着美丽的小渔村出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