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险投资新政的出台,为保险资金进行另类及海外投资带来了契机,进而使得保险公司投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有些险企利用保险资金开启“外包”投资新时代。
有媒体就此解读为“A股重大利好”,理由是随着险资“外包”潮的兴起,百亿甚至千亿的增量保险资金将会源源不断流入股市。
然而,事实并不尽然。据本报媒体采访了解,一来保险资金目前的“外包”比例较低,总体资金规模有限;二来,保险资金目前“外包”出去的多为保险公司原来自营操作的存量资金,新增资金有限,难以撬动大盘。更关键的是,保险资金“外包”的驱动力,并非真正看好未来的A股市场,而是各方利益博弈使然。
事实上,保险资金投资方式突变背后,折射出的是各方利益之间的博弈。而在步入大资管时代后,这样的博弈将更加白热化与明朗化。
首先,这是一场保险集团内部利益之间的博弈。以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为代表的国内保险集团,坐拥数以万亿计的投资资产。在投资新政未出台之前,这些保险巨头的投资“管家”只能是保险集团内部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自保险投资新政落地后,中国平安率先于去年启动委外投资,50亿规模主要投向中小板,今年再追加几个委外账户,扩至固定收益领域及海外市场,但总体金额并不大;中国人寿上周在京“选秀”,在逾1.8万亿的投资资产总盘子中拿出200亿进行委外投资,投资标的聚焦于国内A股市场;而中国太保启动委外投资的时间点也早于国内媒体所报道的“目前”,知情人士称,去年底早已启动,规模大约200亿,主要投向国内固收市场。
不难发现,在数以万亿计的保险投资资产之中,保险巨头委外的资金比例可谓相当之低。一方面,试水初期,他们的确比较谨慎;另一方面,也道出了他们委外背后的真正动机。
一家保险资管公司人士私下告诉媒体,从保险集团层面来看,出于对成本和风险的考量,委外投资短期内很难创造明显收益,更多的是起到一个“实验”和“标杆”的作用,即通过委外的投资业绩来刺激和倒逼保险系资管公司提升投资能力。比如去年某保险集团委托一家基金公司进行专户理财,超额收益率达到了40%多,这令绝大多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难以企及。
同时,这也开启了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博弈与角力。尽管委外的资金规模低于市场预期,但在上周中国人寿首次委外招标现场,依然吸引了国内资管业20余家一线公司前来竞标,竞争之激烈不言而喻。对于正奋力向财富管理转型的券商、基金、信托而言,保险资金此时伸出委外“橄榄枝”,无疑是机不可失的。
这只不过是资管混业的前战。随着大资管时代的大踏步迈进,发生在各金融机构之间的大规模竞争与博弈,将在未来继续上演。
慧择提示: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知道,中国人寿、中国太保等多家保险公司被爆开展对外委托投资管理人招标“选秀”,保险资金投资“外包”时代全面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