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险行业可以说是我国经济生活的支柱性产业,受到了人民大众的一致好评,保险为社会和民众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赔偿保障,而且帮助将人们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但是近来保险行业却遭到社会各方面的质疑声音,人们群众对保险的信任程度也远不如从前,保险行业将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保险业隶属金融服务业,是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行业发展最重要的根基。行业当前的信任危机与行业进入“黄金十年”的共识形成巨大反差,日渐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为此,笔者专访了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丁当。
信任危机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寿险业走过了高速增长的十年,但从2011年开始,寿险保费增长率明显放缓,并首次低于GDP增速。作为全球最具增长潜力的寿险市场,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阻碍了内地寿险业的发展?
2011年瑞士再保险发布的《亚太区和中国风险态度及保险调查》显示,中国人未来12个月打算购买保险的人数占总调研人数的72%,超过三分之二。但是很多人迟迟没有采取行动。瑞再调研的另一个指标“亚太新兴市场购买寿险前五大障碍”数据显示,内地民众购买保险障碍最大的原因是“行业声誉”,有26%的受访者将其列为推迟购买的重要原因。
2012年,行业协会联合和讯、央视及其他主要财经网站的调研支持了这一说法,数据显示,“保险公司声誉”是影响国人购买保险的首要因素。这说明粗放式规模扩张的同时,长期累积下来的负面客户体验已引发了行业的信任危机,制约了目前寿险业的发展。
丁当告诉笔者,《易经》有句话,叫“厚德载物”,指一个人的德行大小决定其能承载的事业大小。公司、行业也是如此。中国保险业目前拥有8万多亿资产,服务上亿民众,关系百姓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只有“厚德”与良好的“口碑”,才能承载如此巨大的财富,处理好众多的公众关系,实现未来更长久、持续、稳健的发展。
拯救之道
积极正向的保险文化方可涵养“行业之德”。 丁当介绍,2013年3月,保监会发布了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守信用、担风险、重服务、合规范”,提出要在全行业深入推广、培训与学习。这是以文化入手,强化行业的道德法制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各种症结之道。这是保险文化建设迈出的新步伐,是行业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将有效凝聚行业力量,增强行业软实力。
围绕保险行业核心理念,我们应该加强教育培训,通过多种方式使核心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同时,要善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与行业文化有机结合,为保险文化植入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
2月24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主题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习主席在会议上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这对我们是一个巨大的启迪。
中国平安在集团董事长马明哲的主持下,上世纪90年代初就确立了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企业文化,倡导全体员工遵从“仁、义、礼、智、信、廉”六字真言,以“厚德载物”的古训检讨公司的发展战略与日常经营。这是中国平安立志成为百年老店的道德基石,是一家大企业向伟大企业迈进的坚实基础。
大道之行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科技高度发达、财富快速积累,但随之而来的环保、健康和社会公平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以其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内涵,在当前更是被视为人类生存问题的解决之道。
1988年,法国总统密特朗在巴黎召集了一次诺贝尔奖获得者参与的大会,共有75位在世的诺贝尔奖得主到会。在“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议题讨论中,诺贝尔获奖者认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慧择提示:保险行业要取得持续性健康发展,必须将自己的行业价值定位在为社会所做的贡献上,只有诚心对外客户,尽全力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树立起正面形象。顾客就是上帝,让客户满意,这才是保险行业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