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建设蹄疾步稳
作为基本医疗保障的有益补充,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是指对大病患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予进一步保障的一项制度性安排。正如《通知》中所说,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不仅有利于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筑牢群众看病就医的网底,而且有利于减轻人民群众大病医疗费用负担,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早在2012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就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各地要“坚持因地制宜、机制创新”的原则,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开展大病保险的具体方案。在国家卫生计生委2月10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姚宏文透露,目前我国已有28个省份实施了大病保险试点。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新农合参加人数达到8.02亿,政策范围内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90%的统筹地区实现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报。
“此次发布《通知》应该是2014年民生工作"快马加鞭"的一大突出亮点。”采访中,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教授告诉本报媒体人,除要求各地在2014年全面推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工作外,《通知》还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宣传和培训、加强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强化重大问题研究、强化监管和服务等五个方面提出具体指导性意见和要求,可见《通知》并不是简单地以推广速度为唯一目标,而更多的是以问题为导向,着力于大病保险管理机制、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的建设,从而确保大病保险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政企双方仍待磨合
“从国务院医改办"6月底前"的硬性时间表要求不难看出,政府正在大力敦促各地加快大病保险试点建设的进度。”谈及《通知》对保险业的影响,一位健康保险公司的部门负责人告诉媒体人,这一举措无疑契合了社会公众的心理预期,但要真正让这一制度全面铺开并且有效运作,仍有诸多具体细则有待完善,尤其是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大病保险的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质量”方面,政府和保险企业都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探讨和磨合。
实际上,在上述六部委联合发布的指导意见中,大病保险就明确了“政府主导、专业运作”的原则,即由政府负责基本政策制定、组织协调、筹资管理并加强监管指导,同时利用商业保险机构的专业优势,支持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大病保险。截至2013年,保监会共批复了34家保险公司开展大病保险业务的资质申请。
尽管政策层面持续加码,但大病保险依旧属于商业险企的亏损项目。中国人寿2013年上半年报显示,该公司2013年上半年新开展的大病保险业务保费收入5.2亿元,运营支出5.95亿元,其中赔付支出为1.42亿元,业务及管理费0.44亿元,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4.09亿元,总计亏损7500万元。中国人保健康团体保险部总经理邱彬在去年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也表示,大病保险目前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保险公司的费用空间相对比较小,一般是3到5个百分点,而且有些地方政府对保险公司进入保险市场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对于保险公司的一些领域和空间、合理费用等方面也不是特别认同。
协调机制尚需健全
“大病保险制度的发展是否可持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各部门的协调推进能力以及商业险企的参与程度。对于这些问题,《通知》显然有所准备。”一位保险业内人士告诉媒体人,对于大病保险制度实际运行中的问题,《通知》除要求各地方、各部周密部署、统筹协调和务求实效外,还要求各地加强对推进大病保险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由医改办牵头,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卫生计生、保监等部门参与的协调推进工作机制。
《通知》同时规定,各地医改办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明确工作进度,细化配套措施。尚未制定大病保险工作实施方案的省份,要在2014年5月底前出台有关文件并报国务院医改办和有关主管部门备案。不仅如此,各地医改办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对合规医疗费用界定、提升统筹层次、完善筹资机制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力度,及时完善相关政策,健全大病保险制度。各地医改办会同有关部门每年要对大病保险工作进展和运行情况进行总结,年度总结报告报国务院医改办和有关主管部门。
“对于商业保险企业而言,《通知》一方面要求加强对商业保险机构的监管,通过日常抽查、建立便捷投诉受理渠道等多种方式,督促其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维护参保人合法权益,防止信息外泄和滥用,对违法违约行为及时处理,另一方面则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利用全国网络优势,为参保人员提供"一站式"即时结算、异地结算等服务,确保群众方便及时地得到大病保险补偿,同时建立大病保险信息通报制度,大病保险筹资标准、待遇水平、年度收支情况等要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上述业内人士如是说。
慧择提示:大病保险在全面推行前,还存在着制度建设不全面、协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各市还需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加快大病保险试点的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