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提出,广大市民对怎样渐进,如何渐进等问题表示疑惑。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近日就相关问题给出了回答。
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概念,如何理解?渐进式有什么好处
胡晓义:综合分析我国劳动力供求和老龄化程度等经济社会发展因素,参考国际经验,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退休年龄现状和诉求,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采取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方式,既能确保政策调整前后平稳过渡,也不会对当期的就业状况造成太大影响。
根据我们对三中全会决定精神的初步学习和理解,渐进式包含多层含义:一是要提前若干年预告,不能今年宣布明年就实施,而要让公众特别是相关群体有必要的准备期。二是要分步走,比如先从退休年龄最低的群体开始,从人力资源替代弹性系数低的群体开始,逐步扩展到各类群体。三是要迈小步,比如每年只延迟几个月,小步徐趋,用较长的一段时间完成平滑过渡。四是要多措并举,在延迟退休的同时,严格控制提前退休,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更多适合中老年人又不与青年人争夺工作机会的岗位,加强中老年人技能培训,并研究支持中老年人就业的扶持政策等,最大限度降低对相关群体的不利影响。
我国为什么现在提出研究制定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胡晓义:退休年龄是一项重大社会经济政策。其确定和调整,与人民健康水平、人口结构及变化趋势、就业局势、劳动条件、人力资源合理利用诸多因素直接相关,与产业结构及人力资源的分布状态也密切相关。自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来,对退休年龄问题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和蕴含的矛盾看,确有必要将研究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提上日程。主要有4个背景情况:
(一)人均寿命大大延长。随着人民健康水平提高,目前我国城镇人均预期寿命达75岁以上;加上劳动条件改善,平均劳动强度比以前大大降低。这意味着劳动者平均有劳动能力的年龄段实际在延长。如果继续维持较低的退休年龄,与人口预期寿命大幅提高的情况不相适应,甚至出现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超过缴费年限的现象,将导致创造财富少而消耗财富多,其结果是,一方面使社会财富分配不平衡,不利于调动中青年人劳动的积极性,不利于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另一方面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也得不到持续、合理提高。
(二)就业局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我国总的就业形势依然是劳动力供大于求,但2012年首次出现劳动力资源总量绝对下降的现象,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预示着未来我国劳动力将逐步进入供给总量减少时期。众所周知,经济发展是需要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源供给作支撑的,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滥用青壮年劳动力的粗放方式,更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效能。加强技能培训、适当延迟退休年龄等都是增加劳动力供给量、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
(三)人口老龄化高峰加速到来。2012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94亿人,占总人口的14.3%,是世界上唯一的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今年将超过2亿人。从全国劳动力资源与老年人口的比值看,2007年为6.85:1,5年后急剧降到4.83:1。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目前的抚养比(缴费者与领取待遇者之间的比例)为3.03:1,负担相当沉重。而这还只是老龄化初期。据预测,2030年前后,我国将进入老龄化高峰期,2053年将达到峰值,届时老年人口4.87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35%;而养老保险抚养比也将提高到2:1以下,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矛盾十分突出。
(四)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劳动者受教育年限不断延长并形成起始工作年龄普遍推后的格局。如果退休年龄仍维持较低水平,将限制中老年人力资源特别是女性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并影响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从目前实际情况看,许多专业技术岗位(医生、教师、科研人员等),五六十岁正是经验丰富、技艺纯熟的阶段,而且这种高端人力资源的替代弹性较低。如果早早退休,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慧泽提示: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是根据我国国情研究出来的有一政策。政策的实施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概念,如何理解?渐进式有什么好处
胡晓义:综合分析我国劳动力供求和老龄化程度等经济社会发展因素,参考国际经验,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退休年龄现状和诉求,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采取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方式,既能确保政策调整前后平稳过渡,也不会对当期的就业状况造成太大影响。
根据我们对三中全会决定精神的初步学习和理解,渐进式包含多层含义:一是要提前若干年预告,不能今年宣布明年就实施,而要让公众特别是相关群体有必要的准备期。二是要分步走,比如先从退休年龄最低的群体开始,从人力资源替代弹性系数低的群体开始,逐步扩展到各类群体。三是要迈小步,比如每年只延迟几个月,小步徐趋,用较长的一段时间完成平滑过渡。四是要多措并举,在延迟退休的同时,严格控制提前退休,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更多适合中老年人又不与青年人争夺工作机会的岗位,加强中老年人技能培训,并研究支持中老年人就业的扶持政策等,最大限度降低对相关群体的不利影响。
我国为什么现在提出研究制定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胡晓义:退休年龄是一项重大社会经济政策。其确定和调整,与人民健康水平、人口结构及变化趋势、就业局势、劳动条件、人力资源合理利用诸多因素直接相关,与产业结构及人力资源的分布状态也密切相关。自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来,对退休年龄问题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和蕴含的矛盾看,确有必要将研究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提上日程。主要有4个背景情况:
(一)人均寿命大大延长。随着人民健康水平提高,目前我国城镇人均预期寿命达75岁以上;加上劳动条件改善,平均劳动强度比以前大大降低。这意味着劳动者平均有劳动能力的年龄段实际在延长。如果继续维持较低的退休年龄,与人口预期寿命大幅提高的情况不相适应,甚至出现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超过缴费年限的现象,将导致创造财富少而消耗财富多,其结果是,一方面使社会财富分配不平衡,不利于调动中青年人劳动的积极性,不利于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另一方面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也得不到持续、合理提高。
(二)就业局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我国总的就业形势依然是劳动力供大于求,但2012年首次出现劳动力资源总量绝对下降的现象,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预示着未来我国劳动力将逐步进入供给总量减少时期。众所周知,经济发展是需要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源供给作支撑的,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滥用青壮年劳动力的粗放方式,更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效能。加强技能培训、适当延迟退休年龄等都是增加劳动力供给量、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
(三)人口老龄化高峰加速到来。2012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94亿人,占总人口的14.3%,是世界上唯一的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今年将超过2亿人。从全国劳动力资源与老年人口的比值看,2007年为6.85:1,5年后急剧降到4.83:1。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目前的抚养比(缴费者与领取待遇者之间的比例)为3.03:1,负担相当沉重。而这还只是老龄化初期。据预测,2030年前后,我国将进入老龄化高峰期,2053年将达到峰值,届时老年人口4.87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35%;而养老保险抚养比也将提高到2:1以下,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矛盾十分突出。
(四)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劳动者受教育年限不断延长并形成起始工作年龄普遍推后的格局。如果退休年龄仍维持较低水平,将限制中老年人力资源特别是女性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并影响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从目前实际情况看,许多专业技术岗位(医生、教师、科研人员等),五六十岁正是经验丰富、技艺纯熟的阶段,而且这种高端人力资源的替代弹性较低。如果早早退休,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慧泽提示: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是根据我国国情研究出来的有一政策。政策的实施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避免了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