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规模还是要效益,又成为摆在险企面前的一大难题。而眼下正值险企为年底业绩考核加紧冲刺阶段,在险企冲规模的渠道中,短期内可加速提高保费的银保产品则又成了宠儿。
从笔者拿到的银保同业市场数据来看,前10月,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中国平安四大A股上市险企的银保新单、规模保费双双下降,其中平安人寿同比下滑33.6%。相反,一些中小险企表现抢眼,“冲保费”势头较猛。以增幅最大的前海人寿为例,今年前10月银保市场新单规模保费合计100.6亿元,而去年同期保费是2.73亿元,同比增幅高达3585%。
另据保监会前10月保费数据显示,去年6月才承接了第一份保单的前海人寿的保费收入达114.69亿元。其中,记录万能险收入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一栏首次突破100亿元,达111.05亿元,占比为96.83%。这也就是说,尽管在前海人寿的个人保险产品系列中,养老保险、健康保险、人寿保险、意外保险种类齐全,但无疑其销售的主打产品就是理财保险。一位接近前海人寿的人士也向笔者表示,前海人寿的产品销售主要渠道是银保渠道,占比在九成左右。
由于银保产品多为趸缴型产品,历来被认为是保险公司冲规模的主要渠道。除前海人寿外,华夏人寿银保新单规模保费253.8亿元,同比增长439.8%;天安人寿银保新单规模保费增长也非常快,已达70.1亿元,同比增长298.3%;增幅较大的还有生命人寿等。
但事实上,银保类的理财产品卖得好并不意味着险企就能赚钱,如2012年年报显示,和谐健康当年万能险虽然大卖上百亿元,但利润却由2011年的盈利数百万元变成大亏3.3亿元,其去年约为1.08亿元的投资收益尚不足业务及管理费的支出。
对此,某中小型寿险公司负责人也向笔者分析道,有些中小险企的发展策略确实激进。因为保费规模做大了,对提升公司的市场份额、进行资金运用等有好处,较高的结算利率对消费者也颇具吸引力。
但是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受制于机构铺设限制,中小险企的个险难以实现突破,而通过银保业务,其能获取现金流,在一定程度上摊薄了固定成本。但这却给公司的保费质量埋下隐患,由于收益率往往不能达到预期,退保的情况会比较集中。
慧择提示:要规模还是要效益,这个问题成为摆在险企面前的众多难题中最让人头疼的问题。有些中小险企的发展策略确实激进,这无疑会增加经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