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对土地改革提出了要求,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新一轮土地改革大幕即将拉开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这让人产生丰富联想。有专家指出,这样的表述,就要有这样一种尝试,让宅基地、农民的自留地、农民的承包地能够以某种形式在市场上流转,让农民从土地流转中获得收益,保障他们未来的生活,因为土地是农民的生活和生产资料。
其实,城镇化进程已经开始倒逼土地改革。最新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2.3%,与世界平均水平大体相当。而且城镇化的进程并未结束,专家预计每年有将近2000万农村人口“进城”。虽然1978年三中全会把农民从人民公社中解放出来了,但由于土地属于集体所有,所以不能出售自己的田地,也不能出售自己的房屋,更不能把田地和房屋用于抵押贷款。这其实不利于农民进城,也不利于城镇化的推进。
从另一个方面,此时进行土地改革,也是顺应潮流之举。改革开放35年来,以农林渔牧业为主构成的第一产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不断下滑。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第一产业的比重在1985年达到最高的28.4%,而后便不断萎缩,直至2012年降至10.51%的历史最低点。因此,农村基本无青壮年,变成了老少留守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已经不是农业,所以很有必要在此时因势利导,改革土地制度,让农民有条件进入城市变成城市居民。同时也方便社会资金投资农村,使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现代化。
新“土改”可拉动内需
对于集体农用地放宽流转上的限制,有助于提升农地经营规模,也可能吸引一些外来资本进入农村和农业。同时,如果能够让土地变成农民手中的资产,而且农民可以把这个资产拿到市场上去流转,就能够促进农民致富。因而进了城的农民,便具备较强的消费能力,就可以极大地拉动中国的内需市场。
房改的成功,能够说明很多问题。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指出,当前最有可能形成消费热点的是住宅,要推进房改,盘活存量,搞活流通,促进住宅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于是在1998年7月,中国最新房改政策《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出台。
此后发生的事情,相信绝大多数城市居民都经历过了。单位以很低的价格,将住宅的产权转让给个人,这就使很多人一夜之间财产倍增。房改将几十年积累下来的财富在短时间内猛烈地释放出来,整个社会的实际财富在短短的几年,急遽地增加,并由此带来其后的房地产“黄金十年”。因为房地产的产业链很长,涉及到几十个行业,对建材、化工、钢铁等都会有推动作用,使得房地产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慧择提示:新一轮的土地改革将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