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全省创建平安医院、平安家庭工作推进会在中山召开。笔者对中山创建“无医闹城市”进行了再调查,了解到该市正在尝试推广“医疗责任险”,推动医疗机构和医生个人购买,为减少医疗纠纷再添新途径。据透露,目前中山市卫生局、司法局等部门正在研究该险种的落地。
中山正在尝试推广“医疗责任险”,有助于间接缓和医疗纠纷。但要真正推行下去,须要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一是医院和医生的参与度。如果两者都认为没有必要,且觉得内部有能力解决,就不会花钱再买“医疗责任险”,何况现在主管部门对医院,及医院对医生的相关考核,指标涉及医疗纠纷。一些医院及医生面对医疗纠纷就会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那“医疗责任险”则成了“鸡肋”。二是医院和医生购买“医疗责任险”,如果发生事故,谁来鉴定责任。肯定不是患者,而是主管部门委托的机构。这种鉴定机构独立性有多大?做出的结果可信?公正?现实中,患者并不认可相关鉴定机构的结果。有了“医疗责任险”,保险公司自然就成为了鉴定责任的第三方机构,能否承担这一重任尚有待考究,毕竟保险公司自己出资委托机构鉴定也不现实。还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医疗责任险”的高费用会不会通过医院转移到患者头上?
鉴于上述情况,中山尝试“医疗责任险”,探求多途径化解医疗纠纷,值得肯定。但前提是工作要做好,如成立第三方权威鉴定机构,对相关保险公司提供政策支持,鼓励医院和医生购买“医疗责任险”,改变相关考核方式,还要加大宣传力度,推广医疗保险制度。患者一旦遇到事故,除了“医疗责任险”能够有所保障外,还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保险,为人身及家人提供真正的保险。
多年来,医疗领域的改革进展缓慢,“雷声大、雨点小”,距离群众的期待有很大差距,主要是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困难重重,一些“硬骨头”没有啃下来。如事关“医改”全局成败的公立医院改革进展缓慢。政府投入不足让一些公立医院对“医改”阴奉阳违,想法设法从群众口袋里掏钱,确保维持日常运作,药价虚高往往成了压垮患者最后的一根稻草,助推了医疗纠纷的高发。
笔者以为相关部门在尝试推广“医疗责任险”的基础上,还要敢于啃“医改”中的“硬骨头”,确保改革的公益导向,让群众更便捷、更实惠地享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这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医改”要把握的基本准则。当然前提是,为了让医院等民生事业回归公益本色,各级政府必须通过体制改革,合理公平配置资源,加大财政投入,担负起公立医院的应有开支,使医生没有后顾之忧而全身心地投入到钻研业务、为病人解决病痛的工作中;使医院从经营模式还原为服务模式,最终回归到公益性的医疗服务中。唯有这样,医疗纠纷才有可能真正消减。
慧择提示:很明显,我国人民的保险意识不高,提高人民的保险意识刻不容缓。我国也需要采取国际经验,实施医疗责任险,以解决日益增长的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