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募业务近期发展受到阻碍,除了公募公司自身的发展存在问题,人才缺乏是发展公募业务最大的障碍,中国人才那么多,为何公募业务还会缺乏人才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原因。
领头人才的紧缺已成券商资管开展公募业务最大掣肘。媒体人获悉,由于缺乏公募业务领头人,不少券商推迟了申报公募业务资格的进程。
券商高管纷纷表示,随着开展公募业务的金融主体越来越多,公募人才争夺战已不可避免。
公募人才告急
新《基金法》已正式实施三个月,各证券公司纷纷调整资产管理业务架构,以成立一级部门或资管子公司的形式争取公募资格。
尴尬随即产生,首先,券商在此方面的高管人才储备明显不足。
新《基金法》第十九条规定:公开募集资金的基金管理人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不得担任基金托管人或者其他基金管理人的任何职务。这意味着,母公司高管不可以在资管子公司兼任高管。
此外,新《基金法》规定,基金管理部和资产管理部同为一级部门,高管不能由同一人担任;高管资格考试也将重新进行,并由证监会基金部重新进行审核。
“不仅如此,如果要求这些高管同时具备公募和资管背景,达标的高管将更是凤毛麟角。”中信证券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资主办如是说。
除了高管以外,券商的投资主办人也十分匮乏。同花顺数据统计,截至9月底,82家券商共有投资主办近400人,其中同时管理两种类型以上集合理财产品的投资主办人共139位,占比约35%。因此,新《基金法》中关于投资主办人不能同时管理小集合和定向资管的规定,无疑再给券商资管添上一堵。
券商资管人才告急的同时,公募主体却在加速扩容。证监会9月18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共成立基金公司8家,平均每月1家。目前筹备成立的新基金公司有6家。
东兴证券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称,“开展公募业务需要大量的拥有基金从业资格的投研人员,公募基金牌照放开,基金公司的数量必定有所增长,公募人才将更加紧缺。”
广发证券于今年6月7日召开董事会,通过了以不超过5亿元的投资总额设立资产管理公司的议案。但截至日前,广发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傅竹对此的回应仍旧是,“该计划正在积极推进中。”
上述分析师告诉媒体人:“各家券商成立资管子公司进程缓慢,与新《基金法》设置的隔离制度引发的人才告急不无关系。”
尴尬的薪酬制度
“资管只是券商众多业务的其中之一,对券商整体业绩贡献并不大。其薪酬水平及激励制度均受公司制约,这方面不如公募私募灵活。”曾任职于东北证券资管的老张告诉媒体人,正因如此,去年底他跳槽至一家公募机构任固定收益投资经理。他认为,券商在薪酬及激励举措上稍显滞后。
根据媒体人此前的调查统计,自2005年4月光大证券发行第一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至今年三季度初,券商资管共推出1247只集合理财产品,涉及近500个投资主办人,其中30%以上的投资主办已流失到其他行业。这其中,券商投资主办与公募基金经理的薪酬悬殊是导致人才流失的要因之一。
根据全球知名咨询服务公司韬睿惠悦出具的最新薪酬调查报告,股票基金经理、债券基金经理、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量化指数、专户的基金经理的平均固定薪酬(税前)均在160万元以上。而据媒体人了解,券商资管投资主办人的固定薪酬(取中间值)普遍在80万元~100万元,低的大约仅有50万元。当然,也有个别经理薪酬过百万。上述两者均不含各种奖金和补贴。
此种境况之下,券商纷纷探讨实施市场化激励措施的可能性:例如效仿私募,自行分配超过业绩基准的收益部分,并实行细分化、针对化的考核制度。
“针对不同岗位,如管理人员、业务骨干、支援人员设置不同的绩效激励办法,其实很多券商已经这么做了,但成效并不明显。”第一创业证券总裁钱龙海坦承,在激励机制的创新上,目前一创还没有特别的机制能够吸引人才;而在降低人员流动性方面,一创也只能依靠旧有的公司文化和薪酬机制。
一触即发的人才争夺战
不少券商高管均认为,券商资管应尽快出手笼络公募人才。
长城证券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罗景翔表示:“在投研管理机制上,运行公募产品和集合理财差别不大,资管目前的人力储备是足够的。但资管不具备公募行业配置的能力,在产品设计和业务协同上,还是要网罗有专业公募背景的基金人才。”
钱龙海的观点亦然,他表示,“从去年底,公募基金不但能投资上市股票、债券等虚拟标的,还能投资非上市的股权、收益权等实体资产。专业的公募基金经理对投资思路、产品设计、操作风格上更为优化,而具有专业公募背景的人才,是我们亟需的。”
随着开展公募业务的金融主体越来越多,这场公募人才争夺战将更为惨烈。
据同花顺数据,截至9月底,今年已有多位基金经理离任。“据我所知,这些基金经理大多去往私募,也有不少前往保险或信托公司担任高管,进入券商的比较少。”上海伊集院人才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的金融行业猎头骆梦思告诉媒体人。她还透露,近期“挖角”公募人才需求较以往多,提出需求方多为信托和保险机构。
慧择提示:从一些具体情况来看,公募业务缺乏人才也不是没有道理,由于没有良好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使得人们的工作效率极大的下滑,再加上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公募业务的发展必将受到限制。
领头人才的紧缺已成券商资管开展公募业务最大掣肘。媒体人获悉,由于缺乏公募业务领头人,不少券商推迟了申报公募业务资格的进程。
券商高管纷纷表示,随着开展公募业务的金融主体越来越多,公募人才争夺战已不可避免。
公募人才告急
新《基金法》已正式实施三个月,各证券公司纷纷调整资产管理业务架构,以成立一级部门或资管子公司的形式争取公募资格。
尴尬随即产生,首先,券商在此方面的高管人才储备明显不足。
新《基金法》第十九条规定:公开募集资金的基金管理人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不得担任基金托管人或者其他基金管理人的任何职务。这意味着,母公司高管不可以在资管子公司兼任高管。
此外,新《基金法》规定,基金管理部和资产管理部同为一级部门,高管不能由同一人担任;高管资格考试也将重新进行,并由证监会基金部重新进行审核。
“不仅如此,如果要求这些高管同时具备公募和资管背景,达标的高管将更是凤毛麟角。”中信证券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资主办如是说。
除了高管以外,券商的投资主办人也十分匮乏。同花顺数据统计,截至9月底,82家券商共有投资主办近400人,其中同时管理两种类型以上集合理财产品的投资主办人共139位,占比约35%。因此,新《基金法》中关于投资主办人不能同时管理小集合和定向资管的规定,无疑再给券商资管添上一堵。
券商资管人才告急的同时,公募主体却在加速扩容。证监会9月18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共成立基金公司8家,平均每月1家。目前筹备成立的新基金公司有6家。
东兴证券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称,“开展公募业务需要大量的拥有基金从业资格的投研人员,公募基金牌照放开,基金公司的数量必定有所增长,公募人才将更加紧缺。”
广发证券于今年6月7日召开董事会,通过了以不超过5亿元的投资总额设立资产管理公司的议案。但截至日前,广发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傅竹对此的回应仍旧是,“该计划正在积极推进中。”
上述分析师告诉媒体人:“各家券商成立资管子公司进程缓慢,与新《基金法》设置的隔离制度引发的人才告急不无关系。”
尴尬的薪酬制度
“资管只是券商众多业务的其中之一,对券商整体业绩贡献并不大。其薪酬水平及激励制度均受公司制约,这方面不如公募私募灵活。”曾任职于东北证券资管的老张告诉媒体人,正因如此,去年底他跳槽至一家公募机构任固定收益投资经理。他认为,券商在薪酬及激励举措上稍显滞后。
根据媒体人此前的调查统计,自2005年4月光大证券发行第一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至今年三季度初,券商资管共推出1247只集合理财产品,涉及近500个投资主办人,其中30%以上的投资主办已流失到其他行业。这其中,券商投资主办与公募基金经理的薪酬悬殊是导致人才流失的要因之一。
根据全球知名咨询服务公司韬睿惠悦出具的最新薪酬调查报告,股票基金经理、债券基金经理、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量化指数、专户的基金经理的平均固定薪酬(税前)均在160万元以上。而据媒体人了解,券商资管投资主办人的固定薪酬(取中间值)普遍在80万元~100万元,低的大约仅有50万元。当然,也有个别经理薪酬过百万。上述两者均不含各种奖金和补贴。
此种境况之下,券商纷纷探讨实施市场化激励措施的可能性:例如效仿私募,自行分配超过业绩基准的收益部分,并实行细分化、针对化的考核制度。
“针对不同岗位,如管理人员、业务骨干、支援人员设置不同的绩效激励办法,其实很多券商已经这么做了,但成效并不明显。”第一创业证券总裁钱龙海坦承,在激励机制的创新上,目前一创还没有特别的机制能够吸引人才;而在降低人员流动性方面,一创也只能依靠旧有的公司文化和薪酬机制。
一触即发的人才争夺战
不少券商高管均认为,券商资管应尽快出手笼络公募人才。
长城证券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罗景翔表示:“在投研管理机制上,运行公募产品和集合理财差别不大,资管目前的人力储备是足够的。但资管不具备公募行业配置的能力,在产品设计和业务协同上,还是要网罗有专业公募背景的基金人才。”
钱龙海的观点亦然,他表示,“从去年底,公募基金不但能投资上市股票、债券等虚拟标的,还能投资非上市的股权、收益权等实体资产。专业的公募基金经理对投资思路、产品设计、操作风格上更为优化,而具有专业公募背景的人才,是我们亟需的。”
随着开展公募业务的金融主体越来越多,这场公募人才争夺战将更为惨烈。
据同花顺数据,截至9月底,今年已有多位基金经理离任。“据我所知,这些基金经理大多去往私募,也有不少前往保险或信托公司担任高管,进入券商的比较少。”上海伊集院人才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的金融行业猎头骆梦思告诉媒体人。她还透露,近期“挖角”公募人才需求较以往多,提出需求方多为信托和保险机构。
慧择提示:从一些具体情况来看,公募业务缺乏人才也不是没有道理,由于没有良好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使得人们的工作效率极大的下滑,再加上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公募业务的发展必将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