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险不是想买多少就可以买多少
保险从本质上说保障的是被保险人未来所能创造价值的能力。比如一个四十岁的人,年收入五万,他可以买到一千万的保额吗?答案是否定的,保险公司会认为这个投保的要约存在道德风险而拒保。
2.买保险就是写遗嘱
中国人不像西方人一样有年轻的时候写遗嘱的习惯,其实细想一下,也没有什么好忌讳的,一个写好了遗嘱的人面对任何突发事件和生活中的逆境都会是非常坦然的,因为他知道他对家人的梦想和关爱在经济上已经数字化和落实化了,对每一个他所爱的人在经济上想要给予的报答是一定可以实现的。
3.保险首先满足的是被保险人的最后费用
有人说,保险是死了以后才给钱,我自己享用不到,所以我不会买。我们设想一个人如果得了一个很严重的病,需要80万的治疗费,此时他如果向他的亲弟弟求助会是什么结果呢?他弟弟可能非常愿意帮他,可是他弟弟的太太会同意吗?因为她知道这笔自己赖以养老的钱有可能永远不会归还了。而此时如果这个病人自己有一张100万的寿险保单,结果又会是怎么样呢?他只要把受益人变更成他的弟弟,他弟弟一定会借他80万。
4.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险的有效补充
很多人在单位都享有非常好的福利,觉得看病都可以报销,没有必要再买商业保险。这里涉及到健康保险的分类医疗保险保障的是由于看病产生的费用,疾病保险保障的是由于得病而造成的损失。显然我们的社会保险属于前者的范畴。我曾经遇到一位客户,公司提供非常周到的保险,到他六十岁光荣退休的时候,突然得知公司给他们买的是团体保险,被保险人是所有在公司工作的人,不包括退休人员。无奈,他又找到各大商业保险公司,想重新给自己买一份保险,得到的回答都是已经超过投保年龄,无法承保。
5.保险分为保障型和保证型
很多有钱人都觉得自己现有的资产足以应对任何生活中的风险,所以不再需要购买商业保险。其实这只是从保障的角度来理解。换一个角度如果你有一个亿的资产,你如何保证这一个亿一定就是你的呢?当你躺在病床上,对这一个亿的资产失去管控能力的时候,你又如何确保你会拥有生命的尊严呢?这就是西方国家有钱人大多会购买高额寿险的原因或者凭空创造一个亿,或者免税转移一个亿。一个发育成熟的保险市场,保证型保险的市场份额一定远远大于保障型保险,而在中国,目前保证型保险的市场份额几乎是零。
6.保险营销员为客户做售后服务不是义务
很多客户会认为我通过哪个营销员购买的保单,售后服务就应该找这个营销员。于是就担心营销员离职、转行等等行为会把自己变成“孤儿保单”。这种想法再想得极端一点一定要找比我年龄小的营销员买保险,至少他有可能比我活得久,可以帮我做好理赔。其实,保险合同只有甲乙双方,营销员与保险公司不存在雇佣关系,是独立的丙方。从正式保单递送到客户手里的时刻,营销员的义务就已经完成了,任何售后服务都应该由这家保险公司的客户服务部门来做。营销员的工作只是售前服务,那为什么很多营销员会向客户承诺终身服务呢?很简单,他们是期望从这个客户身上得到加保以及转介绍,得到新的保单。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很多营销员经常变换保险公司,却仍然能为以前的客户做好服务。
慧择提示:保险的产品各种各样,几乎适用于每一个人,而且在购买保险后可以指定受益人,保险也不是我们想买就买不想买就不想买的,我们应该为自己和家人负责,购买相应的保险,保障全家人的安康。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