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问题为何广受瞩目
为了使老年人安度晚年,近些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目前参保人数达到7.9亿人,比原定计划提前了8年;连续9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从2005年的700元提高到2013年的1900元左右;等等。
与此同时,围绕养老保障的热点话题也不断增多。先有媒体报道多个省市养老金入不敷出,后有关于劳动力人口首次下降、人口红利是否消失的讨论。为什么社会各界对养老问题广泛关注?
其一,源于现实养老的诸多困难。近年来,在基本生活整体上明显改善的同时,很多老人仍然面临着各种困难。经济收入上,全国有近1000万老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50%的老人担心生病时无钱治病;生活照料上,独居和空巢老人超过50%,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有3000多万;精神慰藉上,30%左右的老人经常感到孤独,有的甚至出现抑郁症状。
其二,源于对未来养老的心理焦虑。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老年人口数量将以年均800万以上的规模激增。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55亿,2033年突破4亿,2050年达到4.83亿。届时,社会总抚养比将由目前的45% 提升到98.8%。食之者众、生之者寡,如此严峻的老龄化态势,进一步加大了人们对“我的晚年谁来养”的担忧。
其三,源于对养老保障的更多期待。养老保障关系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障发展不平衡,存在着城乡、区域和行业的制度性分割问题,不同群众之间养老待遇水平、政府投入等差异较大。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关注养老保障的公平性、流动性、可持续性,也提出了更多诉求。
保障不到家,挣钱不敢花。人们对养老问题的关注,还源于它影响群众的消费心理,关系扩大内需政策的落实。由于对未来养老没有信心,人们挣钱后只能是多存钱、少花钱。只有加强养老保障,让老百姓无后顾之忧,他们才有可能松开腰包、放心消费,最大限度地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养老难题难在哪里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挑战有着特殊的背景。发达国家都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后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我国则尚未基本实现现代化就提前进入了老龄社会,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加之人口多、发展差异大的基本国情,使得我国养老问题更为复杂,解决的困难也更大。
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公共财政投入有限。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养老问题也是如此。当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量的1/1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名世界第80多位,却要抚养世界上1/5的老年人。这就决定我国人均公共财政是有限的,而且能够切给养老的“蛋糕”就更少了。
二是老龄化速度快,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跟不上。一般来说,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渐进过程。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法国、美国、英国分别用了115年、66年、45年,而我国仅用了18年。这说明,发达国家在长时期分阶段出现的养老问题,在我国却是短期内集中爆发。尽管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但制度的完善、待遇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从而与快速增长的养老需求形成反差。
三是家庭日益小型化,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养儿防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而如今,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以及人口流动加快,家庭日益小型化甚至空巢化。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已经占到1/3,家庭平均规模不足3.1人,“4—2—1”家庭结构模式日趋普遍,“人丁兴旺”、“儿孙绕膝”现象很难出现,家庭所能提供的养老资源越来越少。
四是受历史因素影响,个人养老储备不足。养老储备是从年轻时开始的。无论是基本养老保险,还是个人储蓄养老,都是在退休前积累起来的。然而,我国当下的老人,大多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出生的。改革开放前,我国长期实行“低工资、多就业”的政策和单位内部退休养老制度。这些老人在中青年时基本没有个人财富积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后,他们的养老金主要由国家财政和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来承担。
慧择提示:我国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国情造成养老的难题,同时家庭小型化和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加剧了养老问题的严重性,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完善养老体质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