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石先生把闲置的10万元买了某银行的理财产品,投资周期为65天,预期年化收益率4.8%。两个月后,他觉得自己的收益应该是4800元左右。即便扣除手续费,也应有4000多元。可实际上,石先生只拿回了几百元的收益。于是,他找银行经理评理,“年化收益率并不等同于实际收益,您的收益不是4800元,是因为您只投资了65天,收益金额应该是854元(100000×4.8%÷365×65)。”银行理财师如此解释。显然,不是石先生被坑了,只是对年化收益率产生了误解。
其实,生活中像石先生这样的投资者很多。最近,不少人的手机常常接收到银行发来的各类理财产品信息:投资额最低5万元,投资期限30天到90天不等,预计年化收益率至少4%以上。短期理财,既不影响重大投资,还能收到比定期利率还高的利息。简短的几个字让手握闲散资金的市民们有点心动,特别是那些控着钱袋子的家庭主妇们。可她们却混淆了年化收益与实际收益的概念。
一般而言,银行客户经理在宣传理财产品时,往往重点强调其年化收益情况。但由于购买的理财产品一般都有申购期、产品期、清算日及支付日等几个关键日期,资金在其中的募集期和清算期(一般为3天)两个阶段是没有利息收入的,这就意味着,实际收益可能与预期年化收益情况大相径庭。
“哪家银行的短期理财产品收益高,就把钱转到哪家银行去。资金转来转去闲置成本增加,最后收益反而不如购买一个同等期限的中期理财产品。”某银行理财师指出,理财资金在产品的发行期和回款期期间,资金处于闲置状态,收益很低甚至没有收益。短期理财产品倒腾得越多,资金闲置时间越长。最后实际收益很可能不如守住一只期限稍长的产品。投资者必须清楚手中的资金到底有没有流动性需求,不应盲目追求较高收益的超短期理财产品。
媒体人算了一笔账,以反复购买预期年化收益为4%、投资周期为30天的超短期理财产品、资金的闲置期以6天计,10万元在36天里会产生109元的收益(不算手续费,不计活期利息),如此反复半年最后的收益为1640元。如果买进一款半年期、预期年化收益为4%的理财产品,半年后的收益为1994元。显然,按兵不动也许更划算。
慧择提示:预期年华收益和实际收益并不是相同的,如果你投资的期限比较短,那么收益金额适合你的投资天数挂钩的,所以投资者们以后投资理财产品时一定要先搞清楚才投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