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初到保监会之时,项俊波就提出,干部可以“五湖四海”交流,这也是为大局服务。“着眼于经济全局,保监会是监管机构,而非主管单位,应该放权”。“保监会即将有一个较大动作,即在全系统当中,副局竞聘上岗。”上述接近保监会人士说。这也是在年初项俊波明确提出来的设想即将实施,但可能首先会从规模小的保监局试点先行。
不过,地方保监局副局长的公开竞聘既是种用人机制的创新,也是种着眼全局的“安排”。一位地方保监局局长坦言,目前最大的障碍是行业极度缺乏监管与专业人才。他举例说,经营水平、产品体系、产品深度还很粗放,在过去老保险人能支撑,但现在再也撑不下去了。
事实上,在保险公司人才匮乏也是很普遍的事。一些新公司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人,而无法设立新机构。一家国有保险公司陕西商洛分公司负责人王先生说,在地方上,开设新公司就意味“践踏”别家公司的利益,因为地方保险从业人员很有限,只能“挖角”。近年来中国金融业发展迅猛,保险也不光要和同行抢人才还要和其他金融业抢人才。
“你可能无法相信,一位地方国有保险公司的司机都可以去当地新设的保险公司当负责人;还有些保险经营人员习惯来回跳槽,导致很浮躁的不良风气。”王先生说,“症结在于这个行业太缺人才了。”
原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曾表示,人才不足,尤其是保险高级管理人员的紧缺,已成为制约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瓶颈。数据显示,2007年保险行业人才总量不足,供需水平仅1∶4。吴定富还说,虽然近年来保险业发展迅速,但仍处于发展初期,行业技术手段和监管能力相对落后,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保险监管人才紧缺的压力则更大。以陕西保监局为例,监管人员60-80人左右,但辖区内的保险公司有四十余家。目前,保监会有35家派出机构,其监管的对象,包括外资在内,有10大保险集团公司、138家财产险公司、189家人身险公司、8家再保险公司、11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以及这些公司的分公司等数百家机构。
因此项俊波下车伊始就敏锐地抓住了保险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人才问题,项俊波曾表示,“今后一个时期,要把监管人才作为保险监管事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培养和造就三支高素质干部队伍。”三支队伍分别是:“一把手”工程为重点的领导班子建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建设。
“注意吸纳有市场经验、有专业资格的中高层次人才、海外人才加入监管干部队伍。”项俊波指出。他表示,保险监管需要一支熟悉金融、财务、精算、法律、资产管理等知识的专业技术干部队伍。
不过,一位有着海外背景的国有保险公司高层认为,在监管机构与企业工作的区别很大。业内人士选择的话,可能要下很大的决心。除非在监管机构做得很好,使之成为日后加盟企业的一条捷径。问题是,监管与保险业人才,整体储备都不足,也只能在小范围内选择。“但公开竞聘上岗也是一种不错的尝试,提供了一个公平的机会,有助人才的补充。”他说。
而上述地方保监局局长认为,经营与监管人才在于三至五年的积累。“公开竞聘是否能立马见效不好说。即使如此,但包括监管在内,整个行业都还得沉淀下来。”在其看来,人才问题并非用怎样一种形式就可以解决,得沉静下来。在保险公司几十年,未必能做好监管,而监管者又未必能做好企业。
“与银监会、证监会相比,保监会专业化水平相对较弱,企业产品创新能力亦有待提升,这些都与人才有关。”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主任郭金龙坦言。他解释,由于保险业发展较快、专业性很强,一般发展较快的行业都会有人才不足隐忧。但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特别是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更漫长。事实上,在现有保险人才队伍中,有不少是由其他部门转行而来,整体人才队伍素质有待提升。
“目前保险人才的培养虽有进步,但较实际需求还有距离。”郭金龙说,“而公开竞聘监管干部能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可从用人机制上间接缓解保险业发展与需求不匹配的矛盾。”
其实,行至今天的保险业依然处于结构转型关键期,寿险业没有走出保费增速乏力、投资收益较低的困局;行业形象、监管水平均有待提升;而要改变现状,唯有“人才兴业”。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说,像证监会、保监会等专业性较强的公共机构,一些主要领导还是应该面向社会招聘,甚至国外。以后公共事业机构不妨在选人用人方面放宽视野,“保监会副局干部公开竞聘不啻是一种好的尝试。”
慧择提示:中国的专业保险监管人才缺乏,保监会放权,副局长竞聘上岗,这必将会不断的壮大我国的保险监督队伍,使得我国保险监督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对于我国保险行业的持续发展来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