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益财富最新的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3年一季度,中资银行共发售结构性产品900款,季均环比增幅为26 .56%。从2011年的全年206款(月均17款)到2012年的524款(月均43款),再到2013年一季度的170款(月均约56款),发行不断提速,接近2011年全年发行量。
挂钩资产范围趋于“百花齐放”是另一个看点。从中资银行发行的结构性产品挂钩标的类型来看,标的资产除了利率、汇率之外,大宗商品(尤其是黄金)被越来越多的中资银行所选择。股票、基金、指数、价格等,也渐渐作为挂钩标的出现,并且相关产品呈现增长趋势。据统计,在900款结构性产品中,挂钩利率的产品数量最多,达到41.44%的占比。挂钩黄金价格的产品有178款,工商银行和招商银行发行较多。中国银行、广发银行也形成了定期发售黄金挂钩结构性产品的模式。
不过,不要以为中资行只是简单“依葫芦画瓢”。业内人士分析,目前中资银行91.78%的结构性产品保证本金,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投资者的风险。产品期限方面,中、外资银行产品表现出了显着的不同:中资银行81.11%的结构性产品期限在6个月以内,仅2.30%的产品期限长于1年,投资期限明显短于外资银行。
而在更多人关注的风险问题上,普益财富研究员曾韵佼表示,与经验丰富的外资行相比,中资银行在标的资产的选择上更为谨慎,“首先规避了较高风险资产,主要挂钩银行熟悉的利率和汇率;其次在产品结构设计方面,对于波动性较大的挂钩标的(如黄金、原油等),投资者获得最高预期收益率的条件也较容易达到”。
实际上,在普通理财人士眼中,结构性理财是“馅饼和陷阱”的矛盾综合体。据了解,它通过某种约定,在客户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加入一定的衍生产品结构,将理财收益与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各类参数挂钩,例如汇率、债券、基金、指数等,从而使投资者在结构性理财产品到期保本的同时,有机会获得比传统存款更高的收益。
慧择提示:理财达人张小姐认为,理财其实比较简单,无论是结构性理财还是其他理财方式,在熟悉游戏规则后,根据自己能够承担的风险进行合理规划,就会取得较好的结果,实现正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