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大妈在国际金价狂跌20%之际,斥资1000亿元购入300吨黄金。这一豪举暴露了当下投资市场上,存在着投资人对投资市场上的理财安全问题意识不够,而在投资市场上,理财的基本守则是安全,要使资产能够保值甚至增值,投资者需要勤做功课,对投资方向、投资目标、预期收益、潜在风险、操作步骤策略等都应该了然于心。因此,小编提醒大家,切忌跟风投资。
防一窝蜂
“别人买我也买”,一窝蜂的盲目从众理财行为实在太多了:
中国银行市分行一位资深理财师信手拈来一个案例:曾经的客户李先生在2007年股市大热后,如众多蜂拥者一样入市,但他对金融市场只是一知半解,因此他经常向自己周围的人打听,买些什么好,什么时候抛售,完全采取 “跟风”策略。股市从6000点下跌后,李先生的股票被套牢了,听到的消息是今天这个人撤出了自己在股市中的资金,明天又有人劝他快点 “割肉”,否则还要亏得更多,理财师也对他说,在股市下跌途中,大多数的割肉是正确的,可以止损保住本金。但李先生想:已经跌到这份上了,割肉干什么?于是4000点不走,3000点不走,2000点还不走,股票越套越深。跌破1800点之后,李先生终于屏不住了,尽管理财师力阻,李先生还是大量抛出股票,一半本金 “付诸东流”。
在投资市场上,没有主见盲目跟风,只会使自己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浦发银行(10.13,0.12,1.20%)一位理财师介绍,不仅股票、基金、理财产品,即便是前几年 “保大祥”的黄金投资,如果盲目从众依然会亏得一塌糊涂。2005年一位外地商人闻讯黄金交易收益颇丰,便到银行开设了纸黄金的业务,一口气往账户里打了7位数的资金。银行客户经理在和他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他根本没有黄金市场的概念,黄金市场和国际供求、美元走势以及地缘政治等因素密切相关,不懂怎么操作?但张先生就是铁了心,认定“别人赚钱我也能赚钱”。他的第一笔生意就满仓操作,账户余额只剩几千元。没想到第二天黄金价格马上回落,张先生大概亏了2%,他怕还要跌,心一急就把账户平掉了。之后张先生的每次交易都是满仓,且都是追涨杀跌,又不看大势,往往是刚买进一天两天看到下跌就平掉,客户经理每天看他 “割肉一点点”,一再提醒他别频繁地短线操作,交易成本上去了,这样不是更亏?张先生没有听进这些建议,短短几个月内亏掉了20万元。虽然客户经理劝他长期看好金价,但他还是带着失落的心情退出了这个他从来没有赚过钱的市场。
理财师认为,张先生至少犯了三个毛病:第一,他没有专业知识,却认定黄金市场可以轻松赚钱,结果导致他面对金价起伏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第二,他每次操作都有盲目跟风的嫌疑,没有自己对市场的思考,也不会总结之前的失败经验;第三,由于缺乏必要的准备,他的投资心态显得非常急躁,既是满仓,短线操作又过于频繁。其实在2005年9、10月份之后,黄金市场就开始上扬,如能长期看牛长线操作,张先生早就赚得盆满钵溢。
防想当然
2万元存款存在银行五年,却变成保险,原本说好的5200元利息,拿到手缩成了2374元。近日,一位七旬老人因遭遇这般 “老母鸡变鸭”的奇事,反复与银行洽谈无果,最后愤而在银行门口拉横幅抗议。
本是存银行,结果买保险,这样的事例在老年客户中经常发生。个中原因,除了银行工作人员的忽悠外,同一些客户的想当然也有关系:以为穿银行制服的就是银行工作人员,银行工作人员介绍的产品就是银行的理财产品。殊不知,银行目前的金融产品十分丰富,会代销信托产品,也会代销保险产品,投资者如果弄不清楚,就可能着了套。
投资理财想当然,还表现在望文生义。方先生看到一家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名称中含有“存款”二字,以为既称 “存款”,那就是存款了,于是存入近20万美元和10多万加元。谁知道它不是存款,而是一种高收益高风险的理财产品。结果短短一个月后,他再查账户,吃惊地发现存进的美元全部变成了澳元,折合成人民币后蚀本了31万余元。但银行方面却告诉他:双利存款是理财产品,而投资本身就是有风险的。
专家提醒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前一定要好好阅读和研究产品说明,一些理财产品为了顺利销售,会把名称设计得似是而非,让购买人很容易想当然地购买。因此,投资者在购买前应该问个明白,越详细越好。
按规定,银行在介绍理财产品时应明示风险,当前很多银行在电话银行系统里,为了证明自己的服务完善和到位,都会提示 “以下这番话将进行录音”,这个步骤可以免去未来可能的很多争执和纠纷。为了规避风险,投资者也可以借鉴银行这种做法,进行反录音。现在手机已经相当普遍,在与银行经理沟通中,可使用手机中的录音功能将谈话进行录音,在谈话中应该再三对一些关键词进行确认,如是否是保险产品、是否保本等。这样做,一是可以回家通过再听录音反复思量,确保不发生 “存款变保险”;如果回家后发现所购的不是理财产品而是保险,可利用保险产品的犹豫期撤销购买。同样,如果对理财产品的风险无把握,只要产品还在销售期,同样可以撤单。二是一旦产生纠纷,有录音为证。
防当儿戏
“如果一项投资,您的投资本金为10000元,以下4个比较合理的预期盈亏区间,您个人更趋向于哪种?A。最好情况获利1000元,最差没损失;B。最好情况获利5000元,最差损失1000元;C。最好情况获利10000元,最差损失4000元;D。最好情况获利30000元,最差损失8000元”。
这是一家在银行销售产品的基金公司所设计的风险测试题。陈女士在做这道题目时,掂量再三,最后选择了D。但事实上,买进这家公司的基金后,A股市场就大跌,当本金亏损近40%时,她觉得自己的神经快承受不住了。原来,即使在做风险测试时,她的着眼点还是看收益,觉得能够盈利3万元,即使亏损8000元,还是值得一博的。一旦真正的亏损来临时,感觉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目前,投资者如果在银行开通理财产品、贵金属交易等,银行都会让客户进行风险测试。基金公司也会不定期对投资者进行风险再测试,即便是老客户也不能豁免。但不少客户却视这种风险测试如儿戏,一些客户为了顺利买到某款理财产品,还会有意识地夸大自己的投资时间、资金量和对风险的承受度;很多投资者在做风险测试时,心理上更关注收益,哪个选项收益高就填那个。而一些银行或基金公司的理财经理,也将风险测试走过场,或是不实测,或是自己代客填写数据,或是故意淡化风险测试的作用。
事实上,一旦发生纠纷,风险测试就是硬证据。不是么,以往理财产品亏损时 “苦主”一片,但真的打起官司来却未必有百分百胜算,因为银行方面拿出的证据似乎是 “无懈可击”的:投资者既做过风险测试,又在理财产品确认函上面签署了姓名。为此,专家提醒,投资者千万别把风险测试当儿戏,在做风险测试时,应该轻收益而重风险。
慧择提示:针对当下投资市场上出现的投资人缺少相关理财安全意识,相关专家指出,投资者应该注意到风险问题,为确保资金的安全性,建议大家在投资前,可以做做相关风险测试。
防一窝蜂
“别人买我也买”,一窝蜂的盲目从众理财行为实在太多了:
中国银行市分行一位资深理财师信手拈来一个案例:曾经的客户李先生在2007年股市大热后,如众多蜂拥者一样入市,但他对金融市场只是一知半解,因此他经常向自己周围的人打听,买些什么好,什么时候抛售,完全采取 “跟风”策略。股市从6000点下跌后,李先生的股票被套牢了,听到的消息是今天这个人撤出了自己在股市中的资金,明天又有人劝他快点 “割肉”,否则还要亏得更多,理财师也对他说,在股市下跌途中,大多数的割肉是正确的,可以止损保住本金。但李先生想:已经跌到这份上了,割肉干什么?于是4000点不走,3000点不走,2000点还不走,股票越套越深。跌破1800点之后,李先生终于屏不住了,尽管理财师力阻,李先生还是大量抛出股票,一半本金 “付诸东流”。
在投资市场上,没有主见盲目跟风,只会使自己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浦发银行(10.13,0.12,1.20%)一位理财师介绍,不仅股票、基金、理财产品,即便是前几年 “保大祥”的黄金投资,如果盲目从众依然会亏得一塌糊涂。2005年一位外地商人闻讯黄金交易收益颇丰,便到银行开设了纸黄金的业务,一口气往账户里打了7位数的资金。银行客户经理在和他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他根本没有黄金市场的概念,黄金市场和国际供求、美元走势以及地缘政治等因素密切相关,不懂怎么操作?但张先生就是铁了心,认定“别人赚钱我也能赚钱”。他的第一笔生意就满仓操作,账户余额只剩几千元。没想到第二天黄金价格马上回落,张先生大概亏了2%,他怕还要跌,心一急就把账户平掉了。之后张先生的每次交易都是满仓,且都是追涨杀跌,又不看大势,往往是刚买进一天两天看到下跌就平掉,客户经理每天看他 “割肉一点点”,一再提醒他别频繁地短线操作,交易成本上去了,这样不是更亏?张先生没有听进这些建议,短短几个月内亏掉了20万元。虽然客户经理劝他长期看好金价,但他还是带着失落的心情退出了这个他从来没有赚过钱的市场。
理财师认为,张先生至少犯了三个毛病:第一,他没有专业知识,却认定黄金市场可以轻松赚钱,结果导致他面对金价起伏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第二,他每次操作都有盲目跟风的嫌疑,没有自己对市场的思考,也不会总结之前的失败经验;第三,由于缺乏必要的准备,他的投资心态显得非常急躁,既是满仓,短线操作又过于频繁。其实在2005年9、10月份之后,黄金市场就开始上扬,如能长期看牛长线操作,张先生早就赚得盆满钵溢。
防想当然
2万元存款存在银行五年,却变成保险,原本说好的5200元利息,拿到手缩成了2374元。近日,一位七旬老人因遭遇这般 “老母鸡变鸭”的奇事,反复与银行洽谈无果,最后愤而在银行门口拉横幅抗议。
本是存银行,结果买保险,这样的事例在老年客户中经常发生。个中原因,除了银行工作人员的忽悠外,同一些客户的想当然也有关系:以为穿银行制服的就是银行工作人员,银行工作人员介绍的产品就是银行的理财产品。殊不知,银行目前的金融产品十分丰富,会代销信托产品,也会代销保险产品,投资者如果弄不清楚,就可能着了套。
投资理财想当然,还表现在望文生义。方先生看到一家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名称中含有“存款”二字,以为既称 “存款”,那就是存款了,于是存入近20万美元和10多万加元。谁知道它不是存款,而是一种高收益高风险的理财产品。结果短短一个月后,他再查账户,吃惊地发现存进的美元全部变成了澳元,折合成人民币后蚀本了31万余元。但银行方面却告诉他:双利存款是理财产品,而投资本身就是有风险的。
专家提醒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前一定要好好阅读和研究产品说明,一些理财产品为了顺利销售,会把名称设计得似是而非,让购买人很容易想当然地购买。因此,投资者在购买前应该问个明白,越详细越好。
按规定,银行在介绍理财产品时应明示风险,当前很多银行在电话银行系统里,为了证明自己的服务完善和到位,都会提示 “以下这番话将进行录音”,这个步骤可以免去未来可能的很多争执和纠纷。为了规避风险,投资者也可以借鉴银行这种做法,进行反录音。现在手机已经相当普遍,在与银行经理沟通中,可使用手机中的录音功能将谈话进行录音,在谈话中应该再三对一些关键词进行确认,如是否是保险产品、是否保本等。这样做,一是可以回家通过再听录音反复思量,确保不发生 “存款变保险”;如果回家后发现所购的不是理财产品而是保险,可利用保险产品的犹豫期撤销购买。同样,如果对理财产品的风险无把握,只要产品还在销售期,同样可以撤单。二是一旦产生纠纷,有录音为证。
防当儿戏
“如果一项投资,您的投资本金为10000元,以下4个比较合理的预期盈亏区间,您个人更趋向于哪种?A。最好情况获利1000元,最差没损失;B。最好情况获利5000元,最差损失1000元;C。最好情况获利10000元,最差损失4000元;D。最好情况获利30000元,最差损失8000元”。
这是一家在银行销售产品的基金公司所设计的风险测试题。陈女士在做这道题目时,掂量再三,最后选择了D。但事实上,买进这家公司的基金后,A股市场就大跌,当本金亏损近40%时,她觉得自己的神经快承受不住了。原来,即使在做风险测试时,她的着眼点还是看收益,觉得能够盈利3万元,即使亏损8000元,还是值得一博的。一旦真正的亏损来临时,感觉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目前,投资者如果在银行开通理财产品、贵金属交易等,银行都会让客户进行风险测试。基金公司也会不定期对投资者进行风险再测试,即便是老客户也不能豁免。但不少客户却视这种风险测试如儿戏,一些客户为了顺利买到某款理财产品,还会有意识地夸大自己的投资时间、资金量和对风险的承受度;很多投资者在做风险测试时,心理上更关注收益,哪个选项收益高就填那个。而一些银行或基金公司的理财经理,也将风险测试走过场,或是不实测,或是自己代客填写数据,或是故意淡化风险测试的作用。
事实上,一旦发生纠纷,风险测试就是硬证据。不是么,以往理财产品亏损时 “苦主”一片,但真的打起官司来却未必有百分百胜算,因为银行方面拿出的证据似乎是 “无懈可击”的:投资者既做过风险测试,又在理财产品确认函上面签署了姓名。为此,专家提醒,投资者千万别把风险测试当儿戏,在做风险测试时,应该轻收益而重风险。
慧择提示:针对当下投资市场上出现的投资人缺少相关理财安全意识,相关专家指出,投资者应该注意到风险问题,为确保资金的安全性,建议大家在投资前,可以做做相关风险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