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往的“且行且改”到如今的“不得不改”,保险业对于营销员管理体制的改革诉求愈发紧迫起来。针对社会公众和保险行业普遍关注的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本期我们特别策划了一组专题报道,敬请读者关注。
在保险从业人员的“金字塔”结构中,人数规模高达370万的保险营销员队伍无疑是这一行业的“塔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为整个行业源源不断“输送”保费的庞大群体,目前正集体处在“不改没出路、大改没底气、快改有风险”的管理体制改革困境当中。
日前,中国保监会发布的《保险销售从业人员监管办法》中明确提出,自今年7月1日起,保险销售从业人员的学历准入门槛将提升至大专以上。这一旨在提升保险销售人员整体素质的举措一经公布,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也将有关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的话题再次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
“销售误导”屡禁不止
营销员缘何缺乏责任感
“在法律不断完善、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保险营销体制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营销员与公司的法律关系不顺。鼓励拉人头、发展下线和层层提成的寿险营销激励机制,导致管理粗放、队伍不稳定、素质低下、销售误导严重,有损行业形象,不利于行业可持续发展。”正如保监会一位相关处室负责人所言,我国保险营销队伍规模已达370万,人员庞杂、层级严密,但由于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解决,这一群体正在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
近年来,在GDP高速增长的驱动下,城镇在岗职工的社会平均工资也快速增长,增速高达14%。反观保险营销员的收入,不仅没有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而“当然”上升,反而越来越缺乏竞争力。国信证券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保险代理人的佣金收入尚不及社会平均工资的50%,而且这一群体的收入水平与全社会平均相比也呈持续下降态势。以太保为例,2006年至2011年5年间,代理人人均佣金收入复合增长率为9.7%,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复合增长率13.1%。不仅如此,人均佣金收入与社会平均工资的比值已由2006年的61.8%降至2011年的48.9%。
收入的持续下降直接导致保险营销员的“脱落率”显着提高,整个保险业都面临着营销员队伍稳定和增员的挑战。即使是那些依旧坚守在保险业中的营销员们,迫于生存压力也或多或少地“打打擦边球”,“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夸大产品收益或者是隐瞒保险消费者的相关义务。于是乎,销售误导越来越严重,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成了保险销售的“代名词”,人们一提到“卖保险的”就直摇头,行业信誉备受百姓诟病。
“在收入低、脱落高、增员难和销售误导肆虐的恶性循环中,保险营销员首当其冲成为社会普遍谴责的对象。但不得不强调的是,尽管销售误导行为主要是由保险营销员实施完成的,但实际问题却是出在保险公司身上。”保险专家告诉记者,多年以来,出于成本等多重因素的考虑,保险公司始终都不愿给保险营销员一个“身份”,这使得保险营销员们普遍游离在 “编制之外”,就连起码的社会保障都难以获得。正是保险公司这种“想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儿草”的做法,使得这些从业人员缺乏起码的归属感。而归属感的匮乏必然导致责任感的缺失。因此,要想营销员对客户负责,保险公司就先要对营销员负责。
慧择提示:保监会的保险营销员体制改革。笔者认为,要想实现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必须要进行保险营销员体制改革。同时改革保险营销员体制,将有效改善我国保险业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