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底写的2025展望中,我提到今年核心城市的房产,大概率会站稳。
而目前来看的话,一二线的核心房产,可能确实要站稳了。
3月9号,住建部部长在两会记者会上表示,房地产市场已呈现 “止跌回稳” 态势。
说这话的底气是啥呢?我看了一下今年以来一二线的成交数据,总的来说,在没有新的猛药出台的情况下,每周的成交量都还算是不错。
同时,今年像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都出现了土拍溢价30%以上的情况,这个也相当于是开发商对未来新房的价格预期了。
当然,在放开了限制之后,现在开发商都在卷改善以上的住宅,大面积加高品质,针对的也不是普通的购房群体了。
而最主要是,数据上“以价换量”的现象正在逐渐消失,这是站稳的一个重要信号。
当然你也可以说是横盘,但这也说明,带血的筹码已经出得差不多了。
剩下的,不见新的利空,估计不会交出筹码。
底部通常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别没的原因,就是跌不下去了。
这就像炒股一样,一支股票连续跌了一段时间之后,上杠杆的爆仓了,绷不住的跑路了,而剩下的要么是装死的、要么就是无所谓不卖了。
比如说现在内地大行的1年期存款利率是1.2%,如果房子能租得出去,很多人也不想着卖房了,卖了之后钱也不知道放哪,不如留着收租。
不过从收租角度讲,其实还真不如买港险,也有一些保证收益接近4%的产品,如果追求收益最大化的话,可以奔着预期7%去。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跌太多了,把房子卖掉回笼的资金,对自己来说,好像也不差这点钱,干脆就放着不动了。
毕竟只要一天不卖,都只能算是浮亏。
我还记得去年关注的一些好小区,在去年中的时候,都出现了一些“破防价”的笋盘。
但是自9月底的zz局会议提出“止跌回稳”之后,价格都快速修复了。
当时的破防价,对应的叙事是霓虹国失去的三十年,那么业主掐指一算,还得跌个二十几年,直接绷不住了,赶紧割肉跑路。
而现在的叙事是啥?反正没人再提失去的xx年了,现在提的是“东升西落”,并且普遍认为最悲观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比如假设 “AI+机器人” 是新一轮工业革命,那么现在全球能上桌的,只有中美。
而要论机器人的话,其实中的制造业优势还要更大一些。
过去大家认为房价会一直涨,就是建立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上。
只要经济保持增长,人均收入越来越高,那么大家都想要的那种房子,肯定会跟人均收入相匹配。
换句话说,买房买的是对未来的预期定价,当下过好了,开始畅想未来了,房子就值钱了。
如果当下过不来,更是觉得未来无望了,房子就是个无底洞。
这个时候,大家就会像考虑投资那种业务没啥想象力的公司一样,开始算“租售比”,即每年能带来多少现金流,以此作为价格支撑的依据。
而对于有想象力的公司,就是梦想有多大,定价就有多高了。
那么我们就会发现,现阶段决定房产长期预期的几个要点,其实都得到了缓解。
一个是政策面的利空,在去年9月底提出止跌回稳之后,已经利空出尽了,只要庄家不自己砸盘,那就是好事。
一个是经济面的利空,现在基本面和预期也没之前那么差了。
还有一个是人口层面的利空,这个是长期利空,不过今年也开始要推出生育补贴了。
而不管是从湖北天门的生育补贴试点,还是从韩国出生率的转正来看,只要发生育补贴,就肯定有效果。
如果没效果,就说明补贴发的不够多。
所以我认为,短期来看,一二线的核心房产是站稳了,至于长期会不会有新的利空,那这个说不准。
现在买房的预期,绝对不是增值,而是保值,并且是尽可能挑到好的,才能满足保值的需求。
如果不是自住,不建议买房,如果是自住,有条件可以多看看改善的住宅。
现在新的改善住宅,品质真的快卷上天了,公区外立面、容积率和得房率,跟之前像是两个时代的产品。
随着这样的产品越来越多,未来那些地段差+低品质的产品,在价格上的压力是不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