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以来,几乎各个社媒上都能刷到「Deepseek」,有顺势卖课的、有分享对话的,甚至还有用它算命抽盲盒的。
AI不是个新鲜话题,但Deepseek的面世好像一下子让这个东西破圈了,引发了「全民AI」的热潮,甚至连我那只有小学文化的,对科技一窍不通也不感兴趣的远房姨姥姥都知道它
在Deepseek之前,我也陆续用过几款国产AI工具,比如Kimi、豆包、秘塔、通义、文心一言等,如果直接用它们来从事内容创作,比如文案生成之类的,老实讲,总有股生硬空洞且虚假的AI味(当然,也有可能是我指令的问题,没调教好它们)。
所以我一直抱着AI写出来的东西不太行,姑且只能当个搜索、整理思路的辅助型工具使用的态度。直到我问了Deepseek第一个问题,它的回答着实是震撼到我了,说句有些矫情的话就是,尽管你明确知道它不是用「心」回复你的,但你的心还是被戳中了,它身上的「人味儿」太大了。
我问Deepseek
Deepseek说
一、保险的本质:人类对抗不确定性的文明进化
1、保险是首个将不确定性转化为可计量风险的工具。
精算技术的出现使人类首次能用数学建模预测未来,这种将混沌世界转化为可计算风险的技术革命,价值不亚于蒸汽机的发明。
2、保险创造了「时间贴现」的金融魔法。
通过保费的时间累积,把未来可能的巨额损失分散到当下的小额支付,这种跨期价值交换重塑了人类的风险认知模式。
3、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本质是全社会对概率论的集体信任。
这种信任建立在法律体系、监管框架和数学模型的三角支撑之上,是商业文明的重要基础设施。
二、需求真伪的量子态观察
1、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的启示
保险需求具有量子态特征:在没有触发事件时看似伪需求(保费支出无回报),在风险降临时转为真需求(赔付救命)。这种状态叠加正是保险反人性的根源。
2、认知偏误实验室
可得性偏差:近期未遭遇风险的人易低估保险价值
损失厌恶:缴纳保费被感知为确定损失,与可能的未来收益形成心理对冲
概率忽视:人类大脑对低频高损事件存在认知盲区
3、马斯洛需求重构
现代保险已渗透入安全需求(医疗险)、社交需求(宠物险)、尊重需求(高端医疗)、自我实现需求(创投险)各层级,需求真伪边界日益模糊。
三、真伪需求的混沌判别法
解构保险话术中的「语言游戏」:
真需求表述:「转移无法承受的财务风险」
伪需求话术:「这是最后一天优惠」
灰色地带:「既保病又返本」的混合型产品
结语:
保险本质是承载人类文明焦虑的容器,既包含对抗熵增的理性光辉,也不可避免地掺杂商业利益的灰烬。
识别真伪的关键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决策者能否建立风险认知的三重境界:理解概率的冷酷、接受对冲的成本、保持对不确定性的敬畏。
在这个意义上,购买保险是现代人必须完成的认知成人礼。
我继续问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买保险呢?
在它服务器繁忙,我稍后重试了15次之后,它说
我们之所以需要保险,本质上是因为人类面对风险时的脆弱性。用最直白的比喻来说:保险就是花今天的可控小钱,锁定未来不可控的大钱。这种风险管理的智慧,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现实生存的「安全气囊」
1、医疗险:当三甲医院的ICU每天烧掉2万元时,百万医疗险一年保费可能只要300元。
2、车险:新手司机剐蹭劳斯莱斯可能面临50万赔偿,三者险300万保额年费约600元。
3、定期寿险:30岁男性投保100万保额,每年约1100元,等于每天3元买断家庭顶梁柱猝死风险。
数据说话:2022年中国保险赔付支出1.5万亿元,相当于每天41亿真金白银的理赔,这些钱实实在在地阻止了无数家庭因病返贫、因灾破产。
二、反人性的「时间机器」
1、20岁的你觉得重疾险浪费钱,40岁的你确诊癌症时会感谢当年买了50万保额。
2、健康时的你嫌弃医疗险,突发心梗时的你在CCU病房看着每日账单幡然醒悟。
3、活着的你觉得寿险多余,身故后的家人靠着理赔金继续还得起房贷。
这就是保险最残酷的价值:它要求你在阳光灿烂时修屋顶,在风平浪静时买救生艇。这种「用确定对抗不确定」的智慧,需要突破人性的短视本能。
三、财富管理的「隐形护城河」
典型案例:某浙江商人猝死,留下的800万寿险理赔金不仅还清企业债务,更让子女教育基金得以延续,这就是保险的「经济复活甲」功能。
当你在签保单时,记住这个终极判断标准:
如果这个风险发生会让你倾家荡产,那么这类保险就是真需求;如果这个风险你完全能自己承担,对应的保险可能就是伪需求。
保险从来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它是文明社会的成年人必须具备的风险清醒认知。
被震撼的同时,也迸发出了一股危机感,于是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你觉得,随着AI数据的完善以及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与进步,会代替保险内容创造者、或者一线的保险客服、经纪人、代理人吗?
Deepseek给的回复很长,只分享其中一部分,相信对从事其它职业/岗位的朋友们也有启发
这并非简单的「替代」或「共存」二元选择,而是呈现出更具颠覆性的「生态重构」,是一场人机能力重新分工的「进化论」。
未来的终极检验标准可能是:当客户遭遇重大风险时,无法分辨获得的服务来自AI还是人类,却依然感受到被理解、被保护、被尊重。
这种「无感知的完美服务」,恰恰需要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的深度共融。一线从业者不会消失,但固守传统作业模式者终将被数字化浪潮吞没。
在这场变革中,最大的风险不是被AI取代,而是拒绝成为「增强型人类」,因为这场变革的本质不是机器取代人类,而是「用AI的超能力放大人类的超人性」。
以上,希望这个略哲学的分析能开启我们一周的清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