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从银行网点负责人处获悉,随着家庭资产的逐年累加,市民对此类财产保障的需求日益增多,而家财险恰好可提供针对性的风险保障。
家财险几乎能够涵盖各类家庭风险,保障范围包括房屋损失、屋内装修和财产,还有盗抢、地震、水管爆裂、家政服务、高空坠物以及宠物责任等附加险可供选择。更值得一提的是,与宽泛的保障相比,家财险保费是普通家庭都可以承受的,最低百元即可,最高不过千元。
可有时候,酒香也怕巷子深。
虽然家财险的购买渠道已经扩展至保险公司柜面、业务员代理和网上直销,但通常只有在汛期灾害过后,才会有市民主动咨询投保家财险。
无庸置疑,由于汛期灾害有偶然性、影响范围时大时小,再加上保险公司续保跟进力度不够,因此一些市民连续几年没有遭遇损失,便会逐渐降低风险的防范意识。这便使得保险公司的家财险业务收入时常发生波动,难以持续增长。
市民王先生表示,由于已经投保了养老险、重疾险和投资型寿险,因此对家庭财产安全的保障需求尤为迫切,但从来没有保险公司业务员主动上门推销家财险;让他更为失望的是,打电话到保险公司咨询时,却被告知需要到所在区营业网点购买,目前不提供上门投保服务。
王先生的例子并非个别。看来,问题还是出在保险公司身上———相比车险、企财险和工程险,很少有保险公司愿意花大力气销售家财险。明明以家庭为单位的客户群体总量更大,保险公司却何以不愿意销售家财险呢?
家财险件均保费不高,导致业务员缺乏销售积极性是主要原因。某保险公司知情人士透露:“家财险件均保费几百元,车险业务件均保费几千元。花费同样的时间和精力,业务员肯定是选择销售车险业务。此外,车辆事故发生率较高,再加上交强险属于法定业务,因此市民购买主动性也较强。”
向市民介绍适合的保险产品,提高市民风险保障意识,是保险公司的本职工作所在。但保险公司实行宣传投入与险种规模相匹配,眼下,各公司宣传投入最大的是占比超过50%的车险业务,保费贡献度不足1%的家财险几乎没有。
其实,要提高家财险业务规模也是有章可循的。2007年,太平洋产险与虹口区10个街道签订了社区保险综合协议,拉开了保险进社区的序幕;如今上海社区综合保险已经基本实现全面覆盖。在其保障范围中,就有针对居民住宅火灾责任保险、自然灾害及水管爆裂保险、家庭燃气意外保险等,诸多类似于家财险的保障内容。由于社区综合保险属于公益性险种,保障范围较广、保险金额较低,因此家财险完全可以发挥优势,进一步填补保障不足部分。
从销售模式上看,人保、国寿、平安、太保等保险公司已经开辟产寿险交叉销售业务,因此家财险销售也可以利用全市数万余名寿险营销员的力量。家财险高保障、低保费的特点,完全可以成为寿险营销员展业的敲门砖业务。
目前,不仅家财险面临沦为陪衬的尴尬,寿险业务同样有险种遭遇了家财险的尴尬。例如健康险、意外险等纯保障型险种,就常常被作为高保费、低保障投资型寿险产品的陪衬。这表明家财险纯保障型产品销售乏力,背后反映出保险公司险种回归保障、业务结构调整的动力不足。这不禁让人想到,保险监管部门提出回归保障和结构调整已有一段时间,虽然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背负着沉重的业绩压力,因此保险公司转做内涵价值更高的保障型业务,仍需时间考验。
慧择提示:造成家财险陷入尴尬局面的因素是多样的,主要还是由于人们对于家财险的不了解,在这方面保险公司要加强对家财险的宣传才行。